昔日风光无限的电动车霸主特斯拉,如今却在全球各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那个曾经被视为“颠覆者”的光环,似乎正在一点点褪色。这究竟是单一的品牌信任崩塌?还是市场竞争太激烈,被对手打得措手不及?又或者,是多种复杂因素搅和在一起,让它深陷泥潭?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特斯拉到底怎么了。
寒流来了
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正经历一场彻骨的销量寒流。今年二季度,它在美国的销量直接跌了百分之九,总共卖了十五万一千多辆。要知道,同期美国新车市场可是涨了百分之一点四。这反差,真是扎眼。
欧洲那边也别想好过。特斯拉的销量已经连着好几个月往下掉。光是五月份,就同比大跌了百分之二十七点九。市场份额也跟着缩水,从之前的百分之一点八,掉到了百分之一点二。
德国市场更是惨不忍睹。五月份特斯拉销量暴跌百分之三十六。可同期,德国的电动车市场反而涨了百分之四十五!七月份更夸张,销量直接锐减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一。今年前七个月,累计降幅高达百分之五十七点八。
英国那边也一样。五月份特斯拉销量跌了百分之四十五。但英国电动车注册量同期却涨了百分之二十八。到了七月,特斯拉在英国的注册量更是狂泻百分之六十。这架势,有点顶不住了。
法国七月份注册量跌了百分之二十七。瑞典更是一泻千里,惊人的跌了百分之八十六。比利时也跟着掉了百分之五十八。意大利五月份特斯拉交付量同比下降百分之二十。可人家电动车市场,同期可是涨了近百分之四十一。
今年前七个月,意大利特斯拉的注册量累计跌了百分之三十四点七四。虽然西班牙和挪威七月份还算争气,分别涨了百分之二十七和百分之八十三。但这点星星之火,根本救不了特斯拉在欧洲的整体颓势。
中国不香了?
作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它重要的生产基地,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同样让人心头一紧。五月份,特斯拉在国内卖了三万八千九百多辆,同比直接掉了百分之二十九点八。七月份批发销量六万七千八百八十六辆,环比也跌了百分之五点二。
跟特斯拉的逆势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汽车市场整体那叫一个蓬勃发展。五月份总销量涨了百分之十一点二。新能源车更是猛涨百分之三十六点九,直接占据了市场近一半的份额。
有专家就直言不讳,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似乎正从“日出”走向“日落”。曾经的辉煌,恐怕难以为继。有个细节挺有意思:七月份特斯拉在英国、德国、法国、瑞典这四个欧洲国家的总销量,加起来还没它在中国市场一个月卖得多。
销量和市场份额一掉,直接就反映在特斯拉的钱袋子和股价上了。今年一季度,收入同比跌了百分之九。利润更是惨,同比大跌了百分之七十一。虽然截至六月底,特斯拉估值还有九千八百九十亿美元。
但今年以来,它的股价已经跌了百分之十六还多。这说明市场对它未来的增长,心里可真没底。大家都在担心,这个曾经的明星,是不是真的要熄火了?
老车新瓶
特斯拉长期以来就那么几款核心车型,Model3和ModelY打天下。这套路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在中国,正面临严峻考验。中国市场每年新车如雨后春笋,消费者普遍觉得特斯拉的车“没新意,老旧了”。
曾经的“革命性”标签,现在看也快贴不住了。有消息说,特斯拉为了省成本,甚至放弃了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新车设计方案。这可能就是它没摸准中国消费者求新求变的心思。
反观中国本土的电动车厂商,那真是势不可挡。它们产品力强,定价又极具竞争力,给特斯拉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些中国车企,不仅有国家政策和销售补贴加持,劳动力成本也相对低。
所以,它们能把车卖得更便宜。更让人心动的是,很多中国车企把特斯拉要额外花钱买的配置,直接当标配送给消费者。这性价比一上来,谁不香呢?
中国汽车品牌不光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在国际上也开始崭露头角。光是五月份,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销量就达到了六万五千八百零八辆。市场份额直接翻了一番,涨到了百分之五点九。
行业专家都说,特斯拉这次真是低估了中国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这跟当年一些外国车企在中国犯的错误,简直如出一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教训却未必总能吸取。
嘴炮惹的祸
特斯拉的品牌声誉,现在正在被一点点蚕食。这事儿,跟他们家老板(首席执行官)的那些言行举止,可脱不了干系。老板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那些政治观点,在全球范围内都给特斯拉招了不少黑。
有些欧洲消费者就直接说了,就是因为老板的政治立场,他们宁愿去买别的牌子的电动车。老板曾经辞去过在美国政府的职务,但他在白宫任职那会儿,就已经疏远了一部分核心客户。
特别是那些环保意识强的电动车用户,他们觉得跟老板扯上关系,简直太尴尬了。不少公众人物也曾公开抗议老板的言论,宣布以后再也不开特斯拉了。
分析师们预测,老板的这些“嘴炮”言论,可能会给特斯拉带来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永久性品牌损害。特斯拉这个品牌,现在都快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符号。对一个商业品牌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今年六月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对老板的好感度直接跌了百分之二十六。对特斯拉品牌的好感度也跟着掉了百分之三十二。未来购买特斯拉的意愿,更是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二。
这些数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一个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形象和一言一行,正在深刻影响着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市场表现。这教训,可谓是血淋淋的。
捆绑老板
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辅助软件(FSD),在中国市场可是碰了一鼻子灰。它面临着严格的监管审批,迟迟不能全面落地。这对特斯拉的技术推广和市场策略,影响那可不是一点半点。
中国还没完全批准FSD的使用,这等于给我们本土的车企留下了宝贵的追赶时间。据说,特斯拉之前在没完全获批的情况下,就想在中国强行推出FSD。这一下可把监管机构惹毛了,也让FSD的推广难度更大了。
面对这重重挑战,特斯拉董事会也在想办法。八月四号,董事会批准了一份新的老板薪酬协议。直接给了他一大笔股票,价值超过二百九十亿美元。
这手笔,就是为了留住老板。因为他之前撂过话,如果得不到更多控制权,可能就要走人了。董事会觉得,这笔激励能让老板更投入,把重心放在特斯拉上,推动公司未来发展。
新的股票奖励,预计会让老板在特斯拉的持股比例从百分之十二点七,涨到百分之十五以上。外界普遍认为,董事会这招,摆明了是觉得老板就是公司救命稻草。
在眼下这个困境里,他们想通过强化老板的控制权,来凝聚公司力量,渡过难关。这背后,既是信任,也是无奈。
笔者以为
特斯拉现在遇到的这些麻烦,可不是单方面造成的。它更像是一锅大杂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自己创新跟不上趟,品牌声誉又受损,再加上监管层面的挑战,各种复杂因素搅和在一起。
这个曾经开疆拓土、叱咤风云的电动车巨头,现在真的站在了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它能不能通过大刀阔斧的调整,拿出点真技术,再把品牌形象挽回来?
能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再创辉煌?这都是个大大的问号。在如今这电动车市场,谁都不是“永动机”。任何一个巨头,都不能小瞧对手的实力。
更不能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视而不见。还有,老板的个人形象和言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那更是重中之重。特斯拉的未来之路,注定是荆棘密布,充满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