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海车市淡季不淡这事儿,估计不少人都好奇,原本大家都觉得夏天是买车冷清的时候,上海这回怎么就忽然跑得这么猛,居然还拉着整个零售业“冲高”,实实在在地让人有点看不懂。咱们今天就琢磨琢磨,到底是啥原因,让汽车成了这个季节的大热门?
先问一句,你觉得现在,买车对于大部分上海人来说,是刚需还是面子?是每天真用得上,还是觉得自己如果不开个像样的车,就有点“跟不上身边人的节奏”?有一部分确实是刚需,尤其对住在郊区、工作又不在地铁边儿上的人来说,车就是通勤神器。但仔细琢磨,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方便,纯靠刚需其实难以解释现在车市这么热,那背后的“风”到底来自哪儿?
我查了下那组数据,8月上海汽车零售额同比涨了32%,这是什么水平?这几乎是百分之三十的增长啊,合起来就是多卖了几十个亿的车。别忘了,这还是在“传统淡季”。要知道,以往夏天买车热情都要被烧得差不多了,怎么今年突然反其道而行之?
新能源车成为主角,这算是明摆着的事实了。你说汽油车现在还有多少人真追捧?内燃机的车越来越“掉价”,不是说它们一定不好,而是大家的关注点全移到新能源上了。为啥?首先就是“新鲜”感,科技感,面子上有点说头。谁不想自己的新车能智能导航,语音控制,开出去就是时候还省油钱,少排放,说不定还能进哪儿哪儿的“限号区”。
但光靠产品“新意”,也难杀出这么大的涨幅。咱们再看看政策,你要说车市能火,总不能“完全靠自己”,政府的各种补贴、换新政策,才是这波浪潮的“发动机”。上海今年4月搞了“以旧换新”补贴,连外地牌照车主都能薅补贴,你说谁不心动?换车能便宜好几千甚至上万,谁还不多去4S店逛一圈,再说补贴还有限时,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我见过的小区群里,大家都互相“抄作业”,专门研究怎么凑齐资格,把各种补贴薅到手。
这就有趣了,补贴一旦搞起来,人流马上就上来了。销售经理都跟我说,一到快截止那几天,店里人简直挤爆了。有人本来想再等等,可一听“区级补贴这个月底就结束”,立马就去谈单。“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话不假,但从政府的角度,其实就是刺激经济指标。毕竟城区财政也得看成果,你买了新车,缴了税,搞了保险,各种消费都拉动了,我们这个数字就漂亮了。
说到这里,有朋友肯定要问,补贴其实早几年就有,为啥今年效果更爆?原因之一,补贴对象更大范围,连外地牌照的也能抢了一波,覆盖面一下拓宽。而且有些区补贴是和国补、市补能叠加,就这点“组合拳”够让不少精明的消费者多盘算一回。上海有几个区,比如嘉定、浦东、奉贤这些,补贴早早就抢得差不多,能薅的人都不愿意拖,赶着夏天噼里啪啦买了。
再看看商家这波操作,其实车企也不是吃素的。今年“金九银十”本来就是买车旺季,那些大公司,都有计划地在8月一口气扎堆发布新车型,你说是不是有点“预热性质”?新款一来,促销肯定跟着走,老款要清库存,优惠比以往更厉害。你到各大汽车城转转,几乎每家都在来劲地办活动,你不买都觉得对不起自己,哪家不是抓住这波机会,发力在新老车之间做文章,加折扣、送礼包、各种花样。
比如那特斯拉,这个夏天没闲着,Model Y L一出,全城都沸腾了。销售经理说,优惠加新款“噱头”让8月销量比上月多卖了二十多台。这还只是一个门店的数据,放到上海全市,那增长自然不一般。你看上汽、鸿蒙、小鹏这些,也扎堆在8月走新品,纯电的、智能的、混动的,不仅压低价格,还把“科技感”拉满。
而且大家不要忽略一点,新车的统计口径有滞后性——你8月拍下订单,其实到9月、10月才能交付,真正算到销售额里。所以这一波“8月热身”,还会在后面连着放炮。你说现在的“8月数据”已经这么亮眼,那九、十月份还有好玩的事儿没?
再问一句,这么多新车,真的能卖得出去吗?市场饱和了没?暂时来看,消费者还是愿意为“体验升级”买单。不然也不会有一出新款就被抢下好几千台的场面。要么自己升级出行体验,要么送家里人一份“科技礼物”,哪怕挂个电动尾标,隔壁邻居都要多看两眼。
还有一种声音说,这几年车企卷得太狠,价格大战已成常态,本地居民不买都觉得亏。确实,上海目前很多新能源车价格被拉到底,早上一款降价,晚上另一家“再砍一刀”。你仔细想想,车企都在摆烂式促销,底价变常态,谁还舍得观望?反而想着能不能再等一波更低价,结果一不小心补贴名额没了,想薅都薅不到。搞到最后,消费者心态就是“早买早享受,晚买怕吃亏”。
当然,有人会担心,这种政策刺激到底能有多强?车市火了一阵,会不会后继乏力,剩下的变成泡沫?补贴总有用完的时候,真正能留住的还是产品竞争力和服务体验。你再多花样,最后还是得看车是不是好用、售后是不是靠谱,能不能带来新的生活体验。现在车企卷智能化、自动驾驶、低能耗,等到这个“科技战”真的打到用户需求上,上海汽车消费才会真正变成常态,不光靠政策火一阵子。
看到这儿,应该还会有人问,这样强劲的数据,真的能代表中国车市已彻底复苏了吗?老实说,上海的特殊地位是有的,购车能力和消费意识都高于全国平均。不少人是因为“老车不再限号”或者“换新补贴”,刚好赶上机会。别的城市能不能复制上海的模式,这还真难说,毕竟经济结构、消费习惯不一样。
不过,上海这波淡季不淡,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大家的消费节奏正在变得“数据化”、“科技化”。不再是谁给个补贴就一哄而上,而是真把买车作为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最新体验的“项目”。消费者愿意买新车,也能激发车企不断创新,政府看到了趋势,也更敢于加码刺激政策。这三方博弈,才造就今年8月这波罕见的增长。
再往深里琢磨,这场车市升温,对未来上海消费市场有啥提醒?最直接的,就是“三重驱动力”:政策、产品升级、消费者习惯变迁。政策补贴带动“第一波”买气,车企产品创新、智能化又引爆“第二波”,而消费者变得更会算账、更爱体验新科技,则是“第三波潜能”。三条线合起来,才让汽车市场跑得快不说,还能带着整个社会零售一起往上提。
最后,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会因补贴和新车型去买车吗?或者你更看重汽车带来的生活和科技体验?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不一样,但整体趋势已经很清楚——在上海这个大舞台上,车子早就不是单纯从A点到B点的工具,更在成为体验升级的载体,城市活力的象征。补贴政策总会过去,但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产品创新的能力,才是车市能否“持久火热”的真正关键。
所以说,这回上海车市真的让人见识了什么叫“淡季不淡”。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场政策的胜利,也可以看成人心思变了,消费方式也不一样了。无论哪种看法,都值得咱们认真琢磨一番。未来会怎样,谁也不能打包票,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波汽车的热浪,还远远没有走到头。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