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变速箱为何遭弃?三大致命伤曝光,最后一点太现实!

咱们身边不少开车多年的老朋友,可能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曾几何时,那个被大家奉为“神坛”的AT变速箱,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

想当年,买车要是听说配的是日本爱信的AT,那心里头就跟吃了定心丸一样,觉得这车肯定平顺又耐用,开个十几二十年都不带大修的。

可现在你去逛车市,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销售顾问们跟你聊的,十有八九是CVT怎么省油,双离合换挡多利索,再不然就是新能源车压根没变速箱这回事儿。

那个曾经代表着汽车工业精髓的AT,好像一夜之间就从主角变成了无人问津的配角。

AT变速箱为何遭弃?三大致命伤曝光,最后一点太现实!-有驾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术更新换代,而是一场由政策、成本和时代发展共同导演的变革大戏。

首先,咱们得聊聊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钱,具体说是油钱。

AT变速箱有个娘胎里带出来的特点,就是相对费油。

这事儿得从它的工作原理说起,咱们用个大白话来形容一下。

你可以把AT变速箱的核心部件“液力变矩器”想象成两个挨得很近的风扇,一个连着发动机,一个连着车轮。

发动机转起来,带动第一个风扇呼呼地吹风,靠这股风的力量,把对面那个风扇给吹动,车轮这才跟着转。

这种靠液体(变速箱油)来传递能量的方式,好处是特别柔和,动力衔接得天衣无缝,你坐在车里几乎感觉不到换挡的冲击。

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风在传递的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散失掉,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吹到对面去。

这部分散失掉的能量,在车上就体现为烧掉的汽油。

AT变速箱为何遭弃?三大致命伤曝光,最后一点太现实!-有驾

一般来说,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大概有百分之十左右,就这么白白浪费在搅动变速箱油上了。

尤其是在城市里堵车,走走停停,频繁起步,这种能量损失就更厉害。

而在以前,油价还比较亲民的时候,大家可能对百公里多一个油少一个油没那么敏感。

但现在不一样了,油价节节攀升,再加上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推出了所谓的“双积分”政策。

这个政策对车企来说,就像一道紧箍咒。

简单说,就是国家给每个车企都定了平均油耗的目标,你生产的车越省油,得分就越高,还能把多余的分卖给别的车企赚钱;反之,你生产的车都是“油老虎”,平均油耗超标了,就得自己花大价钱去买分,不然新车都上不了市。

这么一来,车企们可就算开了经济账。

一台搭载AT变速箱的车,可能会拉高整个品牌的平均油耗,让老板们愁得睡不着觉。

相比之下,CVT和双离合变速箱,它们是靠钢带或者离合器片直接咬合的“硬连接”,动力传递效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几乎是发动机出多少力,车轮就收到多少力,油耗自然就下来了。

面对政策的高压线和消费者日益干瘪的钱包,车企们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能让油耗数据更好看的CVT和双离合。

AT变速箱的“平顺可靠”,在省油这个硬指标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AT变速箱为何遭弃?三大致命伤曝光,最后一点太现实!-有驾

其次,咱们再来说说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就是成本和技术垄断。

这对于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来说,感受尤其深刻,可以说是一部辛酸的奋斗史。

AT变速箱的制造工艺极其复杂,里面的行星齿轮组、液压控制阀体,精密得像钟表一样。

几十年来,这项核心技术一直被几家国外巨头牢牢攥在手里,比如日本的爱信、德国的采埃孚。

它们不仅技术上领先,还用一张密不透风的专利网,把后来者死死地挡在了门外。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被动的局面:咱们的国产品牌想用好的AT变速箱,可以,但得花大价钱去买。

一套性能稳定的爱信6AT,采购价动辄就要近万块钱。

而一套性能差不多的国产湿式双离合,成本可能连它的一半都不到。

在现在这个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刀刀见红的时代,这几千块钱的成本差距,足以影响一款车的定价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我们有骨气的中国车企也想过自己研发,绕开这些专利壁垒。

但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AT变速箱为何遭弃?三大致命伤曝光,最后一点太现实!-有驾

曾经有国内的龙头企业投入巨资,试图攻克AT技术,结果发现,那些最核心的专利一个都绕不开,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你要么交天价的专利费获得授权,要么就只能另谋出路。

正是这种被“卡脖子”的困境,倒逼着中国汽车工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弯道超车”之路——主攻双离合变速箱。

既然AT这座山头被别人占了,那咱们就自己开辟一片新天地。

从最早模仿学习,到经历过干式双离合顿挫、过热的阵痛,再到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湿式双离合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在换挡平顺性、可靠性还是传动效率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像长城、吉利、奇瑞这些品牌,都有了拿得出手的自研双离合产品,不仅成本控制在自己手里,性能也完全不输给合资品牌。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我们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的重大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看,AT的逐渐淡出,反而成了催生我们自主技术崛起的一剂良药。

最后,如果说油耗和成本只是动摇了AT的地位,那么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则可以说是给了它致命一击,直接让它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AT变速箱存在的根本逻辑,是为了弥补传统燃油发动机的“先天缺陷”。

燃油发动机特别“挑剔”,只有在某个特定的转速区间内,才能发挥出最好的动力和效率。

AT变速箱为何遭弃?三大致命伤曝光,最后一点太现实!-有驾

所以需要AT这样复杂的变速箱,通过不停地升档、降档,来帮助发动机始终保持在最舒服的工作状态。

但电动机完全是另外一个物种。

电机的天性就是“全能”,从一启动就能爆发出最大扭矩,而且它的高效工作范围特别宽广,从零到一百多公里的时速,它都能游刃有余。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内力深厚,什么招式都信手拈来,根本不需要频繁更换兵器。

所以,绝大多数纯电动车只需要一个结构简单的单速减速器就行了,成本低、重量轻、传动直接。

AT那套复杂的齿轮和换挡逻辑,在电机面前,瞬间就成了一件复杂而多余的古董。

再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混合动力汽车,尤其是像比亚迪DM-i这样的插电混动系统,更是巧妙地把传统变速箱给“架空”了。

在城市里开,它基本上就是一台纯电车,发动机大多数时候只负责安安静静地发电,由电机来驱动车轮,平顺又安静。

只有在高速上需要急加速或者巡航时,发动机才会偶尔直接参与驱动,而这个连接过程也通过一套简单的离合器就解决了,根本用不上AT那套复杂的机构。

就连AT最后的阵地——硬派越野车,也正在被电驱技术攻破。

像仰望U8这样的车型,通过四个轮子各有一个电机,可以实现原地掉头这种神乎其神的操作,其脱困能力和行驶姿态的控制精度,是任何机械结构的AT变速箱都无法企及的。

当驱动世界的主角从“油”变成了“电”,AT变速箱的命运,其实就已经写好了。

它就像一位技艺再高超的马车夫,当汽车被发明出来之后,无论他的马术多么精湛,也终究会被时代的滚滚车轮所抛下。

这不是它不够好,而是它所适配的那个燃油时代,正在缓缓地落下帷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