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马5系“丑”出圈?设计争议背后藏深意,真是审美退步吗?

一辆车,怎么就能掀起一场“审丑”风暴?

新宝马5系,这辆德系豪华轿车,一亮相就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

看看那犀利得像要划破空气的大灯,再瞧瞧那仿佛要把一切都吸进去的夸张格栅,还有那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的车身线条,难怪有人直接甩出一句:“这车,真丑!”

赞同者众,仿佛一夜之间,审美的大旗就这么易主了。

但我想问,这次的设计“大动作”,仅仅是宝马审美“翻车”了?

还是说,它在汽车工业变革的十字路口,硬生生踩下了一脚油门,玩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新宝马5系“丑”出圈?设计争议背后藏深意,真是审美退步吗?-有驾

话说回来,每一代宝马5系的诞生,似乎都伴随着一场关于“美”与“丑”的激烈辩论。

回顾E39那经典车型(1995-2003),它以和谐的比例和内敛的线条,征服了无数车迷的心,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然而,到了E60世代(2003-2010),克里斯·班戈那大胆的“火焰曲面”设计,一经问世就炸开了锅。

有人斥之为“离经叛道”,有人则认为那是划时代的杰作,时过境迁,那上扬的尾灯和立体感十足的车身,反倒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经典”。

新宝马5系“丑”出圈?设计争议背后藏深意,真是审美退步吗?-有驾

这不禁让人思考:设计的评判,难道真的能一成不变吗?

宝马5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在争议中前行的史诗。

每一次的革新,都像是在挑战大众的审美底线。

E60的争议,足足持续了两年才逐渐平息,而如今新一代5系所面临的铺天盖地的批评,与当年何其相似!

不同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如同一个放大镜,将每一个声音无限放大,汇聚成一股前所未有的舆论洪流。

为什么今天的豪华汽车,设计都越来越“放飞自我”了?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传统汽车品牌在时代洪流中的集体焦虑。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燃油车必须用更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更何况,像中国这样蓬勃发展的市场,对“独特性”和“辨识度”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

品牌不得不强化自身标志,确保车辆能在滚滚车流中,一眼被识别,赢得那宝贵的“第一眼缘”。

我必须承认,我最近在研究汽车设计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设计正悄然走向“功能至上”的回归。

新一代5系那庞大得有些夸张的双肾格栅,它早已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集成了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智能交互的“智慧面板”。

那些看似繁复的车身曲面,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优化空气动力学,让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更稳定、更节能。

即便是那狭长的“天使眼”大灯,也承载着最新的照明科技,追求极致的照明效果。

当“形式”必须为“功能”让步,设计上的取舍与妥协,就显得无比自然。

新宝马5系“丑”出圈?设计争议背后藏深意,真是审美退步吗?-有驾

“宝马5系真丑”,这种声音的广泛传播,恰恰折射出了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审美的评判权,正在从少数“精英”手中,悄然转移到更广阔的大众群体。

过去,汽车设计的优劣,往往由专业媒体和设计圈的意见领袖说了算。

如今,社交媒体的每一位用户,都能成为“审美评论家”,形成一股强大的、自下而上的审美浪潮。

这种转变,无疑带来了新的张力。

一方面,汽车设计需要更广泛地考量大众的审美偏好。

另一方面,那些敢于引领潮流、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又不可避免地会与当下主流的审美习惯产生摩擦。

正如宝马设计总监霍伊顿克所言:“真正开创性的设计,在最初往往难以被接受。”

这种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审美博弈,构成了当代汽车设计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点。

仔细审视当下的汽车市场,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玩味的悖论:各大品牌都在竭力追求“差异化”,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的“同质化”。

贯穿式尾灯、巨大的进气口、复杂交错的车身线条…

这些元素在不同品牌间相互借鉴,仿佛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套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宝马5系此次的设计选择,与其说是一次冒险,不如说是一种“突围”的尝试。

它大胆地放大了品牌的标志性元素,试图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要保留宝马的品牌基因,又要创造一种全新的视觉叙事。

然而,这种策略的潜在风险在于,它可能会过度依赖品牌过往的辉煌积淀,而未能真正拥抱面向未来的设计语言。

“丑”与“美”的界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设计史上有无数的例子,那些在诞生之初被视为“异类”甚至“丑陋”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被奉为经典。

想想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初建时曾遭受包括大文豪莫泊桑在内的众多名流的强烈反对;再看悉尼歌剧院,其独特的设计方案公布后,更是被当地媒体嘲讽为“未完成的修女吵架”。

就连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最初也未能逃脱“破坏艺术”的批评。

汽车设计亦是如此。

今天我们视为经典的众多车型,在它们刚亮相时,无一不是经历过激烈的质疑和批评。

时间的沉淀,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审美认知,更会赋予设计全新的时代解读和深刻内涵。

新一代宝马5系的设计,能否穿越时间的考验,真正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经典?

或许,我们需要五年,甚至十年后,才能给出相对公允的答案。

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新一代宝马5系,它到底有多“丑”?

答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在审美日趋多元化的当下,单一的、绝对的美学标准早已不复存在。

一款设计,如果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身或许就证明了它的独特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在这个注意力即是资本的时代,默默无闻,远比毁誉参半来得更加可怕。

当前的汽车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这三大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设计师们的创作理念和设计图纸。

新一代宝马5系那饱受争议的造型,不过是这场宏大变革中的一个缩影。

它或许无法满足每个人的审美期待,但它无疑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创新与坚守之间,那份沉甸甸的抉择与挣扎。

也许,是时候更新我们评判汽车设计的标准了。

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它是否好看”的层面,更应深入思考:它如何回应这个时代赋予的挑战?

它如何在功能与形式、传承与创新、全球化视野与个性化表达之间,找到那个最精妙的平衡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一代宝马5系,即便它引发了争议,也已在某种意义上,成功地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

宝马5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