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市场,相信大伙儿都感觉到了,那叫一个“卷”字当头。
各种降价、各种新车,看得人眼花缭乱,也说明这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
可就在这么个环境下,咱们国内的老牌车企吉利,却交出了一份让人有点吃惊的成绩单。
就在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一共卖出去了将近141万辆车,跟去年同期一比,猛地增长了47%。
这势头,简直就像是别人都在爬坡,它直接坐上了火箭。
所以,吉利不仅没喊难,反而还很有底气地把全年的销售目标,从原来的271万辆,一口气提到了300万辆。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都是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凭什么吉利就能逆风翻盘,把饭碗端得这么稳呢?
这背后到底有啥门道?
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吃瓜群众”,好好扒一扒,看看吉利这半年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先看看吉利手里都攥着哪些好牌。
任何成功都不是凭空来的,吉利能有今天的成绩,是靠实打实的三样东西撑起来的。
第一样,就是它的技术家底,这可是硬功夫。
可能很多人对吉利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但实际上,它现在已经悄悄地在智能化这个赛道上跑到了很前面。
就说今年上半年,它亮出了几件“宝贝”就挺能说明问题。
比如那个叫“神盾金砖电池”的东西,为了证明它有多安全,吉利干了一件特别狠的事,就是搞了一个“电池油箱同步穿刺试验”。
简单说,就是用一根钢针,同时把电池和油箱给戳穿,看会发生什么。
这在行业里是头一回,结果呢,电池没着火也没爆炸,安全得不得了。
这就给很多想买电动车但又担心电池安全的人,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除了安全,在汽车的“大脑”和“心脏”上,吉利也下了大功夫,推出了像“星睿AI云动力2.0”和“雷神AI电混2.0”这样的新技术。
这些听起来挺复杂的名词,说白了就是让车子变得更聪明、更省油、动力也更强。
这可不是自己吹牛,有官方数据作证的,在混合动力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专利上,吉利拿到了全行业的第一名。
这说明,吉利的技术已经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了,而是在很多地方开始领着跑了。
第二样,是它旗下那一大帮“兄弟品牌”形成的合力。
光有技术还不行,还得知道怎么卖给不同的人。
吉利就很聪明,它没有把所有的车都叫一个名字,而是建了一个像金字塔一样的品牌矩阵,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任务。
你看,如果你想买一辆十万到二十万的家用车,经济实惠又好用,那“银河”系列就在那儿等着你,上半年一下子卖了超过54万辆,增长了232%,可以说是卖疯了。
如果你预算再高一点,想要车子更有设计感、更有档次,那十五万到二十五万价位的“领克”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上半年也稳稳地卖了十五万多辆。
要是你是个追求极致体验的“土豪”,想买高端豪华的纯电动车,那“极氪”就登场了,平均一辆车卖三十多万,最贵的能到九十万,它只用了短短44个月就卖出了50万辆,创造了全球豪华纯电品牌最快的纪录。
这么一来,从几万块钱的入门车,到快一百万的豪华车,不管你需要啥,吉利总有一款适合你。
而且这些品牌之间定位清晰,互不冲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合力。
第三样,就是它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的本事。
现在的竞争,早就不只是在国内这一亩三分地了。
吉利的出海策略玩得非常溜,上半年在海外就卖了超过18万辆车。
而且它不是简单地把车运出去卖掉就完事了,它的打法是立体的。
比如,它把车卖到欧洲,就会考虑欧洲人的喜好,像领克这个品牌,本身就带着欧洲设计的风格,技术也成熟,所以在当地很受欢迎。
再比如,它把高端的极氪汽车卖到香港,不光是卖车,还同步把充电桩这些配套设施也建了起来,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也方便。
这种“产品、服务、品牌”一起出海的模式,就建立起了一道别人很难模仿的屏障,让它在全球市场上站得更稳。
所以说,吉利上半年的好成绩,是技术、品牌、全球化这三根大柱子牢牢撑起来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是谁在背后指挥着这一切,让这三方面能配合得这么好呢?
这就得提到一份文件,叫《台州宣言》。
这份宣言是吉利在2024年9月份发布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它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吉利这艘大船在充满迷雾的转型期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
这份宣言的核心思想其实很朴素。
首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吉利下定决心,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业务收缩了,把最好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全都集中到造车这件事上来。
效果很明显,在整个燃油车市场都比较疲软的情况下,吉利的“中国星”系列反而卖得更好了,上半年销量超过了25万辆,这就是专注带来的回报。
同时,它还强调内部要“共享”,好东西大家一起用。
比如银河品牌的新车,用上了雷神品牌的先进电混技术;领克品牌的新车,也搭载了吉利牵头研发的智能驾驶方案。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重复开发,既省了钱,又加快了创新的速度,新产品自然又快又好。
其次是让旗下的各个品牌“协同作战”。
宣言发布以后,吉利、银河、领克、极氪这几个兄弟就不再是各干各的了,而是在供应链、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深度合作。
比如一个品牌研发出了领先的安全技术,很快就能应用到其他所有品牌上。
这种用整个集团的力量打造出来的优势,是任何一个品牌单打独斗都比不了的。
最后,宣言还强调要“稳扎稳打”。
在市场上很多人都头脑发热、喊着要“ALL IN”电动化的时候,吉利表现得非常冷静和务实。
它对自己全年的目标,也是在看到上半年业绩确实很好的情况下,才审慎地往上调了一点,而不是盲目地吹牛。
这种稳健的态度,再加上对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才让吉利有了穿越市场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看明白吉利现在最大的一个优势了:它没有“偏科”。
当很多车企还在纠结到底是该全力搞电动车,还是继续守着燃油车的时候,吉利已经做到了“油电均衡”,上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1.5%。
这意味着它两条腿走路,而且两条腿都很有力。
这种健康的模式,在全球化的征程中,就成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加速器”。
你想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汽车市场情况千差万别。
有的地方充电方便,大家喜欢电动车;但有的地方基础设施还跟不上,一辆皮实耐用的燃油车才是老百姓的首选。
吉利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就显得特别聪明。
它的燃油车业务,靠着多年积累下来的好口碑,就像一个开路先锋,在海外市场为整个吉利品牌打开了局面,建立了信任。
海外的消费者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的电动车,但他们知道吉利这个牌子的燃油车很可靠,那么当他们想尝试新能源产品时,自然会更愿意选择吉利。
而吉利的新能源品牌军团,又能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进行精准打击。
用高性价比的银河去抢占大众市场,用高端的极氪去敲开豪华市场的大门,用时尚的领克去深耕欧洲本土。
更妙的是,这两条业务线还能互相帮助。
燃油车赚来的钱,可以支持新能源业务在一些新兴市场进行长期的投入和布局,不用急于一时。
而新能源技术带来的科技感和好名声,又能反过来提升整个吉利品牌的形象,让它的燃油车也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跑起来,就让吉利拥有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向上的发展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