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市场惊现“零公里”陷阱,谁在制造汽车行业的虚假繁荣?

#美女#

二手车市场惊现“零公里”陷阱,谁在制造汽车行业的虚假繁荣?

打开二手车交易平台,“昨天上牌今天卖,膜都没撕价更低”这样的叫卖声随处可见。这些被称为“零公里二手车”的车辆,名义上是二手车,实则与新车无异,却以大幅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疯狂涌入市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二手车市场中“登记≤3个月、里程≤50公里”的车辆占比已飙升至12.7%,相当于每8辆二手车中就有1辆是“刚上牌就转手”的准新车。这一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并非行业繁荣的注脚,而是正在侵蚀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根基的“隐形毒瘤”。

价格乱象背后的行业真相

零公里二手车的泛滥首当其冲地摧毁了市场价格体系。某新能源车型原价16万元,零公里二手车售价仅8.58万元,比4S店报价低40%。这种“新车二手化”的定价策略迫使传统经销商跟进降价,2025年燃油车终端折扣普遍达30%,形成“降价—亏损—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更严重的是,价格体系的崩塌直接挤压了正规二手车商的生存空间,导致传统二手车利润率从2023年的15%断崖式下跌至5%,众多中小商户陷入经营困境。

二手车市场惊现“零公里”陷阱,谁在制造汽车行业的虚假繁荣?-有驾

谁在制造这场“虚假繁荣”?

在价格乱象背后,零公里二手车还制造了市场数据失真的假象。部分车企将其作为粉饰业绩的“财技”,通过“渠道填塞”操作制造虚假繁荣:每到季度末,企业会将库存车批量“批发”给供应链金融公司或二手车平台,通过过户完成“销售数据”,提前确认收入。

经销商为获取厂家返利,也会将滞销车辆以“员工名义”上牌后转售,用短期损失换取长期返利。这种操作导致行业销量数据与真实需求严重脱节,2024年某自主品牌财报显示全年销量同比增长15%,但同期二手车出口量却激增200%,业内质疑其部分“新车销量”实为“二手流转”。

订单数据的“水分”同样令人震惊。2025年前8个月,全国乘用车实际零售才1469.8万辆,可车企宣称的“小订”总数居然超5000万辆,相当于每卖1辆车,背后就有3个“注水订单”。这些订单里,70%是可退的小额意向金,10%是员工刷单,真正付了大定的不足20%,纯属数字游戏。

消费者:看似捡便宜,实则埋隐患

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能用更低价格买到“新车”,但实际上却面临多重权益缺失。多数新能源品牌提供的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等核心服务仅针对首任车主,购买零公里二手车意味着这些权益永久性丧失。

二手车市场惊现“零公里”陷阱,谁在制造汽车行业的虚假繁荣?-有驾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残值缩水。这类车辆即使行驶里程为零,因已完成过户,再次转售时估值通常比常规二手车低20%以上。看似省了钱,实则承担了更高的长期用车成本。

部分不良商家还将行驶数千公里的试驾车、展车调表后伪装成“零公里”出售,其橡胶部件老化、电子元件受潮等问题往往在购车半年后才暴露。消费者一旦中招,维权将面临重重困难。

监管重拳出击,挤掉行业水分

好在这种乱象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2025年11月,工信部联合发改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启动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恶意诋毁、夸大宣传和虚假订单造假。

这次整治最关键的是“数据监管”:要求车企必须接入国家汽车数据中心,实时上传订单生成、支付、退订、交付等全流程数据。监管部门还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每笔订单的流向都能追溯,想造假都难。

对虚假宣传的企业,处罚力度也大幅提升,最高可处以年度营业额3%的罚款。按某车企年营业额1000亿算,一旦造假被查,可能要罚30亿,这个代价没人敢轻易承担。

二手车市场惊现“零公里”陷阱,谁在制造汽车行业的虚假繁荣?-有驾

消费者如何避坑?

对于打算买车的消费者,我有几个实用建议:

其一,买车别只看“销量”,重点查实际交付量、退订率和车主口碑。尽量通过正规4S店购买新车,签订购车合同时,一定要写清“是否为首次登记车辆”、“质保期限和范围”等条款。

其二,如果确实考虑低价“准新车”,别光看价格,先查车辆登记证上的登记日期和过户记录,以及保养记录,确认车辆是否真的“零公里”。

其三,遇到“骨折价”新车要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便宜太多的背后可能藏着“套路”。

二手车市场惊现“零公里”陷阱,谁在制造汽车行业的虚假繁荣?-有驾

汽车行业的这场虚假繁荣该结束了。当车企把心思都放在数据造假上,而不是提升产品和服务,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已拉开整治序幕,通过“180天注册期+售后确认书”机制直击乱象要害。只有让市场回归真实供需,让竞争聚焦品质服务,中国汽车才能真正摆脱内卷困境,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