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的新特斯拉被追尾,全责在对方,保险公司却死活不认全损,只愿赔维修加残值拍卖,令车主维权艰难痛心

我有个朋友,才买了辆九天的新特斯拉,Model 3。开着挺爽的,结果一回家路上被追尾了,听说对方全责。听着,这事儿本该是板上钉钉的——对方认错,保险赔钱,先维修再说。结果,麻烦来了。

前天我还跟他电话聊这事儿,他急得一晚上没睡。销售那边本来挺热情的,问他咋处理的,他说保险公司直接给他说了,只赔维修费加剩余价值,然后拍卖上市。基本上跟全损划清界限了,死活不认全损理赔。九天新车啊,一修就是好几万,修完还不一定跟新车一样安全。你说说,这话听着有点忽悠人不?

九天的新特斯拉被追尾,全责在对方,保险公司却死活不认全损,只愿赔维修加残值拍卖,令车主维权艰难痛心-有驾

保险公司这逻辑,我猜有两点:一是赔全损成本太高,二是维修后车还能卖个二手价,不亏太多。具体数值我没问清楚,但朋友估算修车费大概有5万块,残值拍卖也就3万左右。算下来赔偿根本不够买新车,这显然对车主不公平。你们说,对吧?

最让人费解的是,特斯拉的维修不像传统燃油车那么简单。车身结构、电池包、电控模块多且复杂,哪是换个保险杠那么容易?朋友跟修理工聊了几句,工人那边都说,你这特斯拉要真按普通车修,肯定不行,得换的地方多。修理工还提到,供应链问题让原厂零件陈年积压少,价格不贵,但工时成本贵得吓人——这就好比工厂流水线停了半天,成本瞬间拉升。

我突然想到,有次厂家研发的时候,供应链出现过一条短板——电池模组的供应紧张,随时影响整车生产。换个角度讲,维修产线上零件不足,导致修车周期拉长,这对车主心态影响不小。朋友那个状态,一看就是耗不起这么大的修理时间。

九天的新特斯拉被追尾,全责在对方,保险公司却死活不认全损,只愿赔维修加残值拍卖,令车主维权艰难痛心-有驾

后来我翻了下笔记,发现特斯拉之前口碑就是维修难,尤其是车身钣金和电子系统。传统车厂修起来成本和难度相对平缓,这里差了好几个档次。现在保险公司不认全损,其实也算有理有据,但对业主来说,前期花了大钱买新车,结果哪儿都不痛快。你们有没有碰上过类似摩擦?

我说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了。估计保险公司是按行业标准办事,只不过这个标准不适应新车的特性。而且,特斯拉这种车型本来就是相当个性化的存在,维修流程不透明,费用也高,很多地方还没被纳入传统保险理赔的圈子,像是一块盲区。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瞄了几个二手平台,发现即便是小伤的Model 3,价格差距也明显。上个月成交的,同价位主流燃油车反而没这么多起伏。就是因为特斯拉品牌的维修和保值之间的差价太大,市场不成熟,保险公司和买家都尴尬。

朋友还去找销售经理理论。人家说,我们的责任就是卖车,后续维修你得找保险。而且销售那边也提过,其实你现在特斯拉二手车市场不大,但未来会好转。听得我一脸懵,特斯拉车主心疼车没商量,我都替他咽了口唾沫。

九天的新特斯拉被追尾,全责在对方,保险公司却死活不认全损,只愿赔维修加残值拍卖,令车主维权艰难痛心-有驾

对了,销售那人又补充了一句,我觉得很重要:你这要是所有环节都弄顺了,才能算真正买了‘特斯拉’的完整体验。说白了就是,买个车连基本的理赔体验都不顺畅,这车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朋友吐槽,这和买普通燃油车感觉差别太大了。

我个人觉得,供应链、研发和销售链条之间现在真的没打通。你想,要维权,不光是跟保险公司对着干,还得懂点车型专业,懂些供应链算账,连基本的维修工时成本都得心知肚明。想想都麻烦。朋友也说,光这些专业知识光靠他自己太难,天天查资料看什么零件来源,好像变成了兼职侦探。

再转个弯,我没跟他说的是,这次事故其实是他那天走一条生疏路,没及时踩刹车,要是换成别的品牌的小车,耐撞性也许没这么心疼吧?但特斯拉的电池组特别抢眼,别人撞到肯定更费事。这小细节我刚才还想记录下来,怪不得朋友情绪高涨。

九天的新特斯拉被追尾,全责在对方,保险公司却死活不认全损,只愿赔维修加残值拍卖,令车主维权艰难痛心-有驾

我算了一下,九天新车的折旧成本,哪怕轻微碰撞也至少掉个10%-15%。你说保险公司不给全损赔,按道理是想保本或少亏,但从车主角度看,这不就是两头亏吗?赔偿不到位,维修时间长,车也没法正常开。普通车主咋有耐心干等拆零配件?

这种纠结你有没有遇过?你又是怎么看保险公司不认全损的套路?我敢打赌,背后那套流程比我们想象复杂得多,动辄几轮鉴定和数字游戏,真是让人头大。

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这辆车能不能完全修好,安全性能不能保障,这谁来背书呢?朋友说,我估计得找个第三方检测,哪怕要多花钱,也得先摆平心态再说。听完我也觉得,特斯拉这事儿,不光是技术活,还是下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活。

九天的新特斯拉被追尾,全责在对方,保险公司却死活不认全损,只愿赔维修加残值拍卖,令车主维权艰难痛心-有驾

你们说,这样的维权路,真的能走得顺吗?还是只能靠自己,靠细节,靠眼睛和耳朵去辨别真伪?车企、保险、用户三角关系,谁能不翻脸不闹心就值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