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全尺寸SUV,最近真是火到炸。过去大家都觉得这级别车挺小众,但根据我手头的几个渠道数据,明年开始,这类车型的销量能翻一番,不夸张地说,全面铺满各价位段。奇瑞T11和银河M9是个典型例子,前者在8000-10000台的销量区间保持几个月稳定,别看数字不算大,但以国产中低端全尺寸SUV来说,已经算是比较扎实的成绩。
我有个朋友在4S店卖车,他前两天跟我聊起T11,说这车最吸引人的,是它像SUV更像轿车的驾乘感,尤其是在城市高速上,稳得让人心安。但也有人吐槽说,车子造型有点老派,同价位里,奔驰GLS那种气场,着实没法比。其实这就很有意思,同样叫大型全尺寸SUV,背后消费者的需求截然不同。你说,如果你去买价格三四十万的T11,和买七八十万的GLS,买家心态和期待值差多远啊?所以,不能单纯比谁配置多、谁科技感强,得看他们到底盯着哪个市场拼。
前不久我刚翻了下笔记,记录了一次和供应链负责人的约谈。他提到T11背后那套供应链,实实在在称得上苦,原材料涨价,半导体芯片紧张,各种零部件调配都比三年前复杂了不少。供应链管理就像做菜,材料既要新鲜还得碰巧有货,不然这道菜就没法端上桌。这比喻让我笑了一下——不管是车还是饭,最怕断货。这其中,还有很多小细节,你看个车轻松,背后的坎坷没人懂。
说到研发流程,我一直觉得流程这词用得过头了。其实就是个叠加资源和调整方案的过程。前些年我总觉得关键是技术牛,技术没到位啥都免谈。但最近转念一想,技术好没用,如果整车项目管理乱成一锅粥,零件迟迟到不了生产线,或者设计方案一直打回重做,那技术再牛,车也推不出去。这就像做蛋糕,你面粉牛逼,但烤箱坏了,蛋糕还是烤不成。研发和供应链是难兄难弟,缺一不可。
不过单靠供应链和研发能稳住节奏,能做出质优价廉的车,还不够。销售端的渠道和用户心理,才是真正让市场发烧的关键。比如这两天我问了交付人员:客户为什么选T11多于其他国产SUV?他说:用户现在不单看车多豪华啦,也关注用车成本,尤其油耗和保养能不能省心。这句话把重点放对了。你想啊,家用一台大型SUV,超重超耗油,那运营成本马上上去了。估算了一下,百公里油耗如果能控制在10L以下,按现在折算,月油费能节省至少400-500元,这对普通家庭用户不是小数字。
我得纠正下刚才那句话,前面提到T11销量稳定,其实也不算百分之百确定,还有待观察。毕竟,市场波动大,有新车型不断进场,还有政策变化。奇瑞在SUV领域做得稳,依靠的是几十年的车型积累和品牌认知度,不过到了这种尺寸,很多用户对国产品牌的认可还不那么放得开。尤其是豪华配置和底盘调校,始终是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差距。有次我遇到一个资深车主,直接跟我说:买国产全尺寸SUV,就怕哪天出故障,修起来没底。这属于很现实的隐忧,影响复购。
这让我想到银河M9,也是在对标豪华、舒适上下了不少功夫,虽说价格跟T11基本持平,但它在内饰细节和静音降噪处理上,确实比T11强不少。毕竟成本高了,客户能感知到差别。举个例子,车内全主动降噪系统,能让长途驾驶时疲劳度降低。不一定非得到高端车型才能享受,这正是竞争激烈导致产品升级的好处。细看两车,T11在动力响应和悬挂调校上比较中庸,而M9更偏向舒适,有些朋友甚至开了M9后,不愿意换回其他国产SUV了。
这赛道的竞争不光是价格战,还有效率之争。你以为开个工厂就能造车?错了,整个供应链每一环都得配合,稍有纰漏,交付体系就乱套。奇瑞其实比不少品牌更擅长内生效率,就像一家公司能不开豪车但能准时把货送到客户手里,效率高的企业才能赌赢大盘。猜测一下,(纯属个人说法)未来两年,这一段赛道企业整合可能加速,以效率为核心的集团会逐渐吞掉那些规模小、弹性不足的制造商,有点像早期的汽车产业链洗牌。
顺便提个小跑题,我前几天坐地铁,路过一堆广告牌,上面全是新款SUV发布信息,吵得我头疼。想想也挺讽刺,消费者被广告轰炸,找信息反而更难。你平时买车,是不是也是先百度一堆视频对比,再问问朋友车况?不光是我,大家都差不多。
最近一个小细节挺好玩,我刚翻了一下相册,发现去年记录的这两款车维修数据里,T11的刹车片更换次数居然比M9少——样本不丰富,估计还是用料不同,但这个小细节让人忍不住多想几句,买车养车成本到底要怎么精准计算?
顺带问问你,假如你有预算,要买一台大型SUV,是更看重什么?品牌、性能、还是性价比?这可真是个光看参数表难判断的活儿。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