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这事儿怎么看都像是一场大型“天胡开局,残局泥石流”的招牌翻车直播现场,咱们接下来要聊的,就是华晨中华那段从高光走向掉队的传奇。
什么叫命运多舛?什么叫开得太早,收得太快?为啥华晨中华从“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的顶流地位,活生生混成了现在官网关门、热线都改了、资产还被宝马打包买走,价格甚至还不够在北京买个小区,妥妥的有点唏嘘感。
说实话,关注国产车这几年,谁没对“中华”头回上市那一刻肃然起敬过?那会儿,一辆中华轿车开出来够让街坊四邻围观半小时。但你看如今,品牌直接从路人视野里蒸发,售后都找不到地方,所有这一切,怎么看都像是个未解的谜团……到底是技术不行、商业失策、市场不给力还是管理出了岔子?谁“带偏了”华晨中华?咱今天就抽丝剥茧扒扒这事。
要真追根溯源,得先看看“家世”。东北公路总局汽车修造厂,响当当的共和国长子,50年代就能试制“巨龙”牌载货车。到了90年代,华晨那波上市行动堪称中国汽车界的速度与激情了。金杯汽车A股冲刺上海,华晨公司在华尔街大获青睐。哎,纽约证券交易所85倍超额认购,就这融资力度搁谁不是高光时刻?7,200万美元进账,还带着“共和国长子的荣耀感”回家了。
再说轿车线的起步。2000年12月那会,第一代中华轿车下线,口号直接喊“中国人自己的车”,甭管实际市场反馈咋地,这情怀值那是嘎嘎满。要是再配上那段“中华第一车”上市,跟国际品牌正面刚,咱国产车迷都得鼓掌叫好。那气场,谁敢小瞧!
不过你要说仅凭历史就能一劳永逸,这事儿吧,也没想象的那么靠谱。后面的剧情比小说还离奇,奔着荣耀而去,可惜等来的是一地鸡毛。
掐指一算,华晨集团动不动就抛一堆王炸,大手笔投资、国际合作,按道理,这应该是自主品牌的黄金发展期。五年砸下四十亿,目标是做中国自己的轿车,用当时的话讲,简直奔着“国货之光”去了。
这背后的战略合作也是一套连招,跟宝马、通用、雷诺、三菱、丰田,全球巨头都打过交道。牌面摆那儿了,“我要在5到10年内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龙头”,信心满满的KPI,年销量要冲到78万台,发动机产能都快过百万,利润要飙到68亿,销售收入对标1,300亿。
你要搁现在,这些数字都能直接配上PPT动画,分分钟刷爆汽车圈。这气势,是准备把国产轿车做成军事演习的节奏,但理想丰满,现实嘛,有点跌宕。
真的得承认:连年合作、不断研发,确实也亮过闪光时刻。比如2019年那款中华V7 1.8T运动版,造型够锋利、动力也猛,是年轻市场的新宠儿。最大232匹马力,比同级别直接提升28马力,按理该是一波潮流狠狠收割。但再看销量曲线,除了短暂的高潮,后劲就像扎气球一样,一下没了。这点,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说到底,华晨的野心没啥问题,关键在于落地层层卡壳。
说到这儿,咱这个“谜案”就得继续往深了扒。“自主品牌持续亏损”,这话听着平平无奇,但细看那组数据:2015到2019,剔除宝马分成后,亏损额度一年接一年刷新纪录。什么5.4亿、6亿、8.6亿,最后飙到10.64亿,堪称“越亏越坚强”。
那宝马呢?别看名字叫华晨中国,实际大头是华晨宝马的利润输血撑盘。2020上半年,整体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又逆势增长,靠的就是华晨宝马的功绩。要没有宝马,华晨自主品牌板块直接亏掉3.38亿。这种“别人养我,我自己不行”模式,说直白点,就是一边自家孩子长不大,另一边拼命烧亲戚家的钱补洞。咋整?有宝马在,日子还能过,没了宝马,分分钟得吃土。
所以,有些人说华晨中华像是被拎着命脉走路,脱离宝马就站不住,这样的商业结构怎么看都像埋了雷。
接下来,真正的大风浪来了。融资、合作这些年还算风平浪静,忽然之间,债券违约冒出来了。一颗炸弹似的“17华汽05”实质性违约,华晨第一次在债务市场公开翻车。
新的剧情展开: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法院判定华晨资产不够还债,该破产了。不过—这里要画个重点,法院还特地说“具备挽救的价值”。有重整的必要和可能性,也就是说,还能抢救一下,可惜抢救不是那么容易。
看看数据吓一跳,6005家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直接飙到543亿。怎么说呢?这债务堆头比汽车销量还刺激,经调查预计负债总额619亿。这画面感太戏剧化了,连职工债权和未申报债权都是120亿……这规模,普通人得算半天都不一定数得明白。
关键时刻,宝马选了出手。2021年,宝马中国豪爽一点:我花16.33亿,收掉华晨所有生产相关资产。其实这个价格也挺魔幻的,啥叫不够买200套北京商品房啊?真的,“共和国长子”的家产,缩水速度比P2P暴雷还快。
宝马中国这操作,是要撑一把辽宁业务,目标是用现有的生产能力继续扩展。华晨汽车制造、土地、房屋、设备、全部打包,包括股份全部收了。按宝马自己说法,“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重组”,目的也直说了,为拓展业务接盘。看热闹的人围观心情复杂,看旧时代的车企被“全球大牌”收茬,总觉得心态有点失衡。
到了这一步,结果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华晨中华全线停摆,官网直接关停,售后热线变了,连曾经的车主都找不到售后门。你在手机上点开“中华”品牌官网,弹出来是404,三款主力产品页面全是打不开。瞅瞅电话热线,刚连上就自动切换成“华晨雷诺金杯”,这画风完全切换了头。
说说实话,买车这事,本来最怕售后掉链子,中华现在的尴尬局面,买过车的人心里怕是堵得慌。品牌从辉煌到关门歇业,销量连续八个月归零。有些业内人形容华晨中华像是“被别人养着,自己没成长”,结果就归零了,还真是一点不夸张。
数据再摆出来,2015-2019年,华晨宝马帮华晨中国撑场面贡献净利润一路猛涨,78亿一年,想想自家自主品牌还在连年亏损。这种结构,说白了就是“寄生式”活法,自己根基没打牢,别人一抽水管,马上凉凉。
说到这儿,真正的谜底也算揭开了。华晨中华的落幕现场就是一句老话: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是真正决定生死的底牌。辉煌、野心、资源、平台,这些都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你没有扎实的技术储备、搞不定产品迭代,最后连宝马都看出来了,直接买资源走人。
国产车企要真正在市场里扎根,不能只靠外资“供血”。盲目扩张、忽略自我造血功能,到头来前途堪忧。华晨中华的故事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提醒市场需要长期主义、技术沉淀和创新动力。
再看车主售后无门、品牌官网关闭,这其实给整个行业提了醒。品牌保护、消费者权益,都是车企不能躲的作业。
这事再结合社会现实,不得不说国产品牌还有很长路要走。一等奖容易,保级赛难打。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别光图一时高光甩出PPT数据,还是得脚踏实地,技术扎根。
现在不少在家做功课的车迷或者业内人,都会感叹一句:“国产车要是没自己的核心技术,谁都可能随时被市场的‘大浪淘沙’拍在沙滩上。”
“中华第一车”的悲剧,既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行业浮沉的警钟。
你说,未来还有什么品牌会走上类似的老路吗?要靠谁才能力挽狂澜?国产车路上,有哪件事最让你感慨?留言讨论,咱们一起唠唠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