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有车的朋友们心里都有过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疙瘩:咱们平时开车,总觉得这车子好像有点“娇气”,时不时就得亮个故障灯,或者发出点奇怪的响声,让人心里不踏实。
可再看看满大街跑的出租车,风里来雨里去,一天到晚几乎不停歇,里程表上的数字蹭蹭往上涨,跑个几十万公里都跟玩儿似的,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大件却很少听说需要大修。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真是我们运气不好,买的车质量不如人家出租车吗?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什么玄乎的秘密,主要就是用车、养车的方式和理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咱们得聊聊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道理:汽车这东西,跟人一样,是需要“活动”的,而且是需要规律、充分的活动。
出租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个出租车师傅每天在路上的时间非常长,车子一启动,往往就是连续行驶好几个小时,跑上几百公里。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发动机能够很快达到并且长时间保持在它最理想的工作温度,通常是90摄氏度左右。
在这个温度下,汽油燃烧得最充分,不容易产生我们常说的积碳。
那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细小杂质,也会被高温高压的气流顺畅地通过排气系统排出去。
同时,机油也能达到最佳的流动性和润滑效果,像一层保护膜一样,均匀地覆盖在发动机内部的各个金属部件表面,最大程度地减少磨损。
变速箱、底盘悬挂等各个系统,也都在这种持续、平稳的运动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磨合,可以说是越开越顺畅,整个车子的机械性能都处在一个“激活”的状态。
反观我们大多数的私家车,使用场景就完全不同了。
很多人用车就是为了上下班代步,单程可能也就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
车子在地库里停了一晚上,早上冷启动,发动机还没等彻底热起来,没等水温升到正常位置,公司或者目的地就到了,然后就熄火停放一天。
这种频繁的短距离行驶,对车子的伤害其实是相当大的。
因为在冷启动和低温运行阶段,为了让发动机尽快稳定,行车电脑会控制喷射更多的燃油,但此时燃烧并不充分,大量的积碳就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地附着在了气门、活塞顶和喷油嘴上。
久而久之,积碳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发动机抖动、油耗增加、动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机油在低温下也比较粘稠,流动性差,无法第一时间为所有部件提供完美的润身,磨损自然也就加剧了。
除了发动机,长期停放对车辆其他部分也不好,比如蓄电池会因为车辆的微弱电流消耗而慢慢亏电,轮胎也会因为长时间同一个位置受压而导致变形和加速老化。
所以说,车子不怕开,就怕放着不动或者总是在“没睡醒”的状态下跑一小会儿,这对机械来说是一种持续的内耗。
其次,保养观念上的天差地别,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健康状况。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车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是每天创造收入的伙伴。
车子能上路跑,就能赚钱;一旦坏在路上,不仅当天没有收入,还得搭上一笔不菲的维修费。
所以,他们对车辆的保养有着近乎苛刻的执行力。
出租车公司或者车队通常都有明确且严格的保养周期,比如规定矿物机油五千公里必须更换,合成机油一万公里必须更换,绝不会拖延。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刹车系统、轮胎磨损情况、底盘连接件等进行全面检查。
一旦发现轮胎磨损接近警戒线,或者刹车片变薄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立即更换。
这不叫浪费,这叫“预防性维护”,是把可能发生的故障风险降到最低,用小成本的保养来避免大成本的维修和误工损失。
而我们私家车主在保养这件事上,心态就普遍放松得多了。
很多人都习惯于“再等等看”。
保养手册上建议一万公里换机油,一看里程表才八九千公里,心想还能再跑跑,不着急。
开车时感觉刹车有点异响,也常常会自我安慰,可能是新换的刹车片在磨合,或者只是小问题,不影响正常开就行。
至于变速箱油、刹车油、冷却液这些,更是有很多人从买车到卖车都没主动更换过。
这种“拖延症”的后果就是,小毛病被硬生生拖成了大问题。
机油长期不换,其性能会严重衰退,氧化后产生油泥,不仅失去润滑作用,还会堵塞油道,加剧发动机磨损。
刹车片磨没了,就会直接磨损到刹-车盘,到时候换一套的价格可就不是一副刹车片的钱了。
变速箱油长期不换,会导致变速箱内部磨损加剧、换挡顿挫甚至损坏。
等到车子真的出现严重故障,开不动了,才送到修理厂,那时候的维修清单自然就触目惊心了。
可以说,出租车是用勤快的保养来“续命”,而很多私家车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养”坏的。
再者,驾驶习惯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开出租车的老师傅们,他们的驾驶技术往往都非常娴熟,更重要的是,他们开车非常“省”。
这个“省”不仅是省油,更是省车。
他们起步时油门踩得很柔和,让车速平稳地提起来;在路上行驶时,他们的视线放得很远,能提前预判前方的路况,比如看到远处路口是红灯,就会提早松开油门,让车辆带着惯性滑行过去,最后再轻柔地踩下刹车。
整个驾驶过程,发动机转速很少会大起大落,变速箱的换挡也平顺至极,车辆的整个传动系统受到的冲击力非常小。
这种开法,不仅乘客坐着舒服,对车辆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爱护。
而我们不少私家车主开车就相对“随性”一些。
尤其是一些年轻司机,喜欢追求所谓的驾驶乐趣,绿灯一亮就一脚油门到底,享受瞬间的推背感;在车流中频繁地急加速、急变道、急刹车。
这种驾驶方式虽然看起来很“爽”,但实际上是在让车辆的机械部件承受着巨大的、反复的冲击。
变速箱在频繁的急加速和急刹车之间被来回拉扯,发动机的负荷也忽高忽低,刹车系统更是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的状态,这些都会大大缩短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
此外,出租车司机对自己的车非常熟悉,车子哪怕出现一丁点不正常的抖动或者异响,他们都能立刻察觉,并及时处理。
而普通车主可能对这些细微的变化不敏感,或者觉得不影响开就懒得管,结果小问题就演变成了需要大修的顽疾。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根本的一点,就是车辆本身的定位和设计就不一样。
我们看看用作出租车的都是些什么车?
大众的捷达、桑塔纳,丰田的卡罗拉,以及很多国产品牌的经济型轿车。
这些车型在设计之初,首要的考量因素就是皮实、耐用、维修成本低。
它们的发动机技术都非常成熟,调校偏向于中低转速的扭矩输出,追求的是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而不是极限的动力性能。
车上的电子设备也相对简单,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配置。
因为对于营运车辆来说,每增加一个复杂的功能,就意味着多了一个潜在的故障点和维修成本。
一个简单的手动空调,可能用十几年都不会坏,即便坏了,维修起来也便宜;而一个带有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的自动恒温空调系统,虽然用起来高级,但出故障的概率和维修的费用自然也就高得多。
所以,出租车从本质上说是一台“生产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可靠性和经济性。
而我们购买的私家车,更多的是一台“消费品”,承载了我们对于舒适、科技、品牌、外观等多方面的需求。
这两种不同的产品定位,从源头上就决定了它们在长期使用中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