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天了,10月纯电SUV销量榜,小米YU7逆袭特斯拉ModelY夺冠,元UP退居亚军,理想i6排名20名,市场格局真是悄然洗牌。
我们看数据,9款车型销量超1万辆。没记错的话,这是乘联会给出的最新官方统计。具体的,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里面有几个点特别扎心。
冠军小米YU7,用了我不多见的断层式领先来形容,一下就到3.3万的销量,比第二名的比亚迪元UP(估算:不能很精准,小样本,稍微少点吧,估计1.9万)多了两倍还多点。感觉这车在年轻人圈子里,好像突然变得火了,可能也是新势力品牌的崛起加持。
再对比,特斯拉ModelY就相对落后了点,只有1.9万,能和之前那种销量过万就上热搜的状态相比,明显有点下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小米YU7这次能崛起这么快?很难不联想到它的价格策略和一些细节设计。我没细想过,但推测它的性价比确实比同价位的竞品高一些。比如它的配置,在同档车型里不算特别出奇,但价格一咬牙,很多用户还是愿意让步的。
再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刚换的那辆旧宝骏530,嘴里还抱怨买车就得看得远点,不光看价格,还得看后续用车的油耗、保养和保值率。这次看到纯电SUV,觉得一些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在变,愿意花点钱买个便宜又实用的,所以这种断层式差距,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场变化的体现。
还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我刚才翻了个照片,里面那张车尾牌子,小米YU7的LOGO明显比之前那种细微小字大很多,设计上也变得简洁了。这意味着,小米在品牌包装和用户体验上的投入,开始见效果。
说回来,比亚迪元UP这次也没让人失望,稳坐第二,估算销量至少1.9万左右,表现算中规中矩吧。可能还是就价位和空间的优势,吸引了不少用户。
特斯拉ModelY排第三,感觉是有点遗憾。过去一年,ModelY的市场份额还算坚挺,但今年明显被新势力追了过去。其实不只ModelY,海狮06、零跑C10都杀进了前五,也反映新兴品牌的势头很猛。至少,市场的旧王们,压力确实变大了。
还有一个细节,是我早上在车展上遇到一修理工,他说:现在新车出来快,后续维护反而更难,零部件供应不稳,许多中小品牌的车,我收修的时候感觉成本都在变高。这让我想到,供应链这块,确实是决定车企未来的核心。记住,是核心——就像生活中,豆浆机的配件不稳,买了也得担心。
这次销量还能看到,海狮06、零跑C10都能冲进前五,好像市场总是喜欢短平快的那种快速爆发力。而且,像银河E5、乐道L90、深蓝S05都超万,说明一些新势力在口碑和技术上,开始扎稳了阵脚。
说到理想i6,排名仅第20名左右,咱们不妨猜一猜,是不是因为它的价格偏高,买家对续航和空间有更多期待,实际体验比预期要困难?没细想过,但这可能也是市场反馈的结果。
再看看后段,像宋PLUS、蔚来ES6、丰田bZ5、别克E5这些,水平渐入平淡。销量都在千辆左右,显得有点拖累。特别是其中一些品牌,感觉在年轻人心中的存在感在减弱。
嗯,顺便多问一句:你觉得,未来市场会不会像我猜测的那样,几家新势力品牌逐步占领高端,传统车企转做性价比,市场局势会变得更精彩?还是这次排行的变化,只是一个临时的现象?
讲真,我觉得,市场的洗牌,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就像那天在展厅里,看到一台海狮06,细节处理得比之前我见过的那些对手要细腻不少,但转头一问,维修工说:这车虽然漂亮,但零配件不便宜,料到吧?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大家觉得,纯电SUV的保值率大概还会在多久到达21世纪初的水平?我临场心算,百公里成本,估算下来差不多在0.6元左右,但这还是假设没有额外充电成本和维修费用。反正,就是个粗糙的心算啦。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像AlON V、星纪元ET,虽然销量不多,但在某些细分市场表现挺有意思。还记得朋友随口说买车就是折腾,我也是这么觉得。车市越变越复杂,谁也说不准下一轮起伏在哪里。
而今市场格局变得更清楚点了:新势力品牌在崛起,传统老牌在调整步伐,消费者心理也在悄然改变。只是,我还在想,是不是未来真正的胜者,都得做综合体的那几家。
你觉得,这个变化会持续多久?大部分人会不会也开始觉得,买车其实变得比以前容易多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