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好,发布会现场冷光的灯柱像警队里的探照灯,扫过一辆刚揭了面纱的新车。尚界H5的车漆反射着舞台上的蓝色霓虹,台下的快门声掺杂着各大品牌的Logo,“第五界”,新名字,熟悉的套路。离场时,有人低声嘀咕:“又是华为?这回又改了点什么?”他们眼里写着同一个句号:9月,这帮造车的究竟在急什么?
也可以做个小测试,假设你是理想汽车的销售,早上准备卖i6,下午得研究极氪9X,晚上还没来得及休息,追觅汽车又冒出个对标布加迪威龙的新品牌。你会不会想,创意这玩意儿难道也能批量生产?
往回捋,2023年车企还痴迷做“价格游击队”。彼时一降到底,隔壁降三万,隔墙就有五万等着击穿底价。新车发布会仿佛变成了砍价大会,技术参数的Q&A环节,倒像是售楼处的赠送地板砖说明。可到了2024年9月,价格战像被谁按了暂停键,车企突然不比谁便宜,改比谁更会“玩花活”。各种新车型、全新品牌、AI加持、辅助驾驶堆上桌,“神仙打架”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创新与生存的多线战争。
这个局面,单靠职业惯性分析已不够。传统的推理思路是,技术迭代→新需求→新品上市→行业升级,这条逻辑链没错,但实际情况更复杂。每个品牌每个新品都有独立的“生命线”,它们在市场洪流中各自挣扎、生存、甚至内卷。新车扎堆,只是表象——背后是车企们对“差异化”和“技术含量”极限追逐,哪怕冒着被市场“优胜劣汰”的风险。
比如华为的“五界”拼图,从问界到尚界,能把联名搞出五种风格,现实里没几个大学生能在短时间里攒齐这五辆车的购车资格,却能在朋友圈按图索骥地比一比参数、比一比谁家激光雷达亮。技术的分水岭有了,“价格只是门槛,服务和创新才是悬崖”。
接下来的一连串新品发布——极狐T1、享界S9T、奥迪E5、比亚迪唐DM、“方程豹”、吉利银河、蔚来ES8,还有那种限量到30辆、只在全球亮个相就消失的超级跑车仰望U9——搁在几年前,新能源车还敢这么玩?但现在,它们都急于在下半场占个座位。技术参数从“辅助驾驶能不能选配”,升级到“AI大模型必须标配”,发布会常规动作变成了“今晚发布,明早就能交车”。这种效率感,让我怀疑他们的R&D(研发部门)是不是在车间里打地铺。
当然,过度“创新”虽然听起来炫酷,但也容易编出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段子。比如,追觅科技做扫地机器人做爽了,突然宣布和布加迪、宾利一起玩豪华纯电车。从扫地到扫马路,思路上倒是创新,就是不知道用户想做的究竟是清洁还是赛车。还有五菱新出的“埃尚汽车”,名字念出来有几分像家装品牌,实际却要做年轻人时尚新能源车。这种命名上的随意切换,开发团队估计是“命名生成器”加人工智能联手按了下随机。
对于这些密集发布,行业专家用的是“技术迭代”“消费分层”“平台化开发”的专业词,实际上,就是大家都怕被落下。车企需要在各种“窗口期”抢市场,抢现金流,更抢行业注意力。你若慢一步,等年底再推新,就只能在年度销量榜单后面打个补丁。这种压力和节奏,简直就是版的“高考季”——谁的创新多,谁的服务新,谁就能多分几个志愿填报。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内卷并不等于技术进步。比如理想汽车上新,宣布高阶辅助驾驶免费用,颠覆行业智能付费惯例。看着像“让利”,实际是倒逼行业把“炫技”变成“标配”。一方面用户捡了便宜,另一方面技术团队压力倍增,必须把体验和安全都做到极致。吉利汽车则感慨“没有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支持,就谈不上AI赋能”,这种话说起来挺自信,但谁要真碰到系统bug——比如突然间座舱AI变成情感陪聊——估计售后首要任务不是维修,而是劝架。
这么比来比去,技术和创新频繁上线,但也不能假设价格彻底退出舞台。专家们说“价格竞争和车型创新是并存的”,这点不能不信。毕竟用户选车那一刻,双眼总归要在“钱包”和“参数表”之间摇摆。只是这波扎堆上市,价格成为配角,新功能和智能体验获得了话语权。当你看到某品牌的新车发布“N个激光雷达、N个辅助驾驶、全向防碰撞”,心里多半会闪过一个疑问:“这么多技术,真能用得上几成?”
从政策层面看,八部门协同发文,汽车销量目标定得比GDP还详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口增幅、制造业增加值同步上线,像是给行业画了一条跑道,谁能把创新和销量一肩扛,就给谁发大奖。但实际比赛现场,绝不仅限于“谁先抢到技术高地”,更在于谁能长期站稳,谁能把新技术变成真正的使用习惯。
有时我会自嘲,做刑侦久了,习惯用证据链分析行业套路——新车发布频率高,不等于用户需求足够多;创新词汇密集,不等于体验真的有颠覆性。在这场“神仙打架”里,品牌的身份认同、用户的消费习惯、技术的普及门槛全都变得模糊。企业也像案子里的嫌疑人,既想通过创新自证清白,又怕太激进惹麻烦。
最后,这波扎堆上新的热潮,是行业升级的倒逼,还是市场自救的无奈?是创新驱动下的进化,还是下一个内卷的起点?每次看到车企用AI大模型重构驾驶体验,技术工程师还在车间加班,市场总监在发布会现场喝三杯咖啡强撑精神——我会想,这种节奏,究竟能跑多远?
如果你是市场里的消费者,看着新品一年多过一年、配置一年比一年华丽,会不会也疑惑:到底是技术进步创造了更好的生活,还是我们已经被新一轮的“创新”牵着鼻子转?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