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车内异味有哪些相关法规是强制标准和建议标准

2025年车内异味有哪些相关法规是强制标准和建议标准-有驾
高低温试验箱用于汽车内饰件检测

很多消费者买到新车进入或者乘坐网约车等坐在车内老是觉得车内有味;甚至出现流泪、异味、头晕等状态;极有可能是车内异味引起。来源于车内的异味主要由于材料、胶水、加工工艺,加装的香薰以及使用卫生情况等引起;2025年车内异味相关法规的强制标准与建议标准有哪些呢?

一、强制标准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 27630-2011)

核心内容:该标准于2016年由推荐性(GB/T 27630-2011)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车内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8种有害物质的浓度限值。

限值加严:例如苯的限值从0.11 mg/m³降至0.06 mg/m³,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的限值均调整为1.00 mg/m³,较原标准更为严格。

执行时间:新定型车辆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已定型车辆自2018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

监管措施:车企需公开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主管部门可随机抽检生产线车辆,若任一项指标超标即判定不合格。

《汽车内饰材料限制有害物质技术要求》

适用范围:针对内饰材料中的苯、甲醛、苯并芘等有害物质提出限制,从源头控制异味来源。

法律效力:作为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标准,要求车企在材料选用和生产工艺中符合环保要求。

二、建议标准

《乘用车内气味污染物控制标准》(T/CAS 598-2022)

性质:由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核心内容:规定了15种气味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及臭气浓度综合指标,填补了行业对异味物质管控的空白

应用场景:适用于新车生产过程中的气味设计优化和整改,车企可自愿采纳以提升竞争力

《道路车辆车内空气及内饰部件气味的嗅觉测试评价方法》(GB/T)

技术依据:基于ISO 12219-7:2017国际标准,统一嗅觉评价方法,解决行业内测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适用范围:推荐用于整车及内饰零部件的气味检测,为车企提供科学评价工具。

国际标准参考

ISO 12219系列:包括通过嗅觉测量的车内空气检测方法(ISO 12219-7)和大袋法测试VOC排放(ISO 12219-9),虽非强制但被中国标准引用作为技术参考。

UNECE指南: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更新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虽尚未被各国强制采用,但为跨国车企提供技术方向。

三、法规实施背景与意义

消费者健康需求升级

车内异味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消费者投诉榜首,苯、甲醛等物质被证实具有致癌风险。

强制标准的实施显著提升了车企对环保材料的投入,例如减少溶剂型胶黏剂的使用。

产业链协同效应

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整车厂,强制标准推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例如,部分车企已建立零部件VOC数据库,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

国际接轨与差异化

欧盟:通过REACH法规限制化学物质使用,要求零部件级检测。

美国:EPA要求车企申报材料成分,违者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日本:通过行业自律(如JAMA标准)降低VOC浓度,并开发车内空气净化技术。

四、未来趋势与挑战

标准动态更新

中国计划将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和PAHs(多环芳烃)纳入管控范围,进一步与国际标准对齐

技术瓶颈

异味物质种类复杂(如醛酮类、酯类等),现有检测方法(如GC-MS)成本高且耗时长,亟需快速检测技术

消费者参与监督

部分车企已开放用户通过车载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推动透明化治理

2025年车内异味法规体系以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7630)为核心,辅以 推荐性团体标准(T/CAS 598-2022)和技术方法标准(GB/T嗅觉评价) ,形成从“有害物质限值”到“感官体验优化”的多层次管控框架。国际标准的引入则为车企全球化布局提供技术支持。未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深化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法规将更趋严格和精细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