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暴跌97.76%。这是哪吒汽车今年1月交付量的数据。全年不到两个月,交付量从去年动辄过万辆,到现在只剩110辆。这是真的。不是假新闻,也不是统计口径问题。直接断崖式摔下来了。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凉了吧,彻底凉了吧。但稍微一冷静,再捋捋过去的故事,会发现哪吒的这个状况,其实没那么简单。
我们先把数据捋清楚。哪吒汽车2022年销量15.2万辆,稳坐造车新势力老大,甚至甩开第二名不少。但到了2024年,全年销量骤降至6.45万辆,掉了超过一半。2025年1月交付量又跌到110辆,暴跌97.76%。这不仅是“下滑”,是“直接掉到谷底”。同时,三年累计亏损180亿元,研发团队传出解散消息,供应商讨债,工厂停摆……怎么看,都像一个企业濒临破产的典型案例。
但我们拆开看,这些数字到底有多吓人?是“本来就没活路”,还是行业里普遍现象?先说销量。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没问题,哪吒从2022年登顶到2024年跌落,确实说明它的市场份额在迅速被蚕食。但这种情况不止哪吒一家,新势力里小鹏汽车也在经历类似的销量缩水。2023年,小鹏全年交付量仅为12万辆,达到近几年最低水平。造车新势力的“涨跌”比想象中更频繁,这几年谁都没办法一直维持高位。
再看亏损。哪吒三年亏损180亿元,这个数字确实很大,但在新能源圈,并不算独一份。理想汽车2022年亏了20多亿,小鹏亏了90多亿,蔚来也同样连续亏损。造车新势力普遍烧钱厉害,本质是高研发投入和供应链压力的双重叠加。哪吒的亏损主要集中在研发费用与供应链账期上,研发投入滞后加剧了后续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理想和蔚来的亏损相对可控,是因为它们在研发上“舍得砸钱”,每年研发费用占比都维持在总营收的20%上下。而哪吒过去几年研发投入只占营收的10%多点,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它的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看,更多是“没花够钱”,而不是花错了钱。
再说工厂停摆、供应商讨债这些问题。这看起来很糟糕,但其实供应链压力也是行业普遍问题。很多新势力前期为了抢市场,会采取激进的支付政策,后期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就容易拖欠供应商款项。哪吒的情况稍显极端,但不是个例。就连传统车企,也会因为账期问题偶尔出现供应商维权。至于工厂停摆,目前看更多是调整生产线的结果,而不是彻底停工。这个其实还得继续观察。
有人会说,哪吒的核心问题是管理混乱。从CEO张勇离职,到研发团队传出解散,确实显得公司内部有点乱。但新能源行业也不是没有类似的案例。小鹏汽车的高管调整频率也很高,去年创始人何小鹏还亲自接手产品线,进行战略调整。高管变动固然会带来不确定性,但对早期发展中的企业来说,也可能是试图自救的正常操作。
所以问题来了,哪吒现在到底是“乱花钱瞎折腾”,还是“战略性亏损”?从数据看,它的财务压力确实很大,但更可能是战略调整的阵痛期。张勇虽然离职,但仍然以顾问身份帮公司融资,这是典型的“抓机会”。而它的产品线扩张,也是在试图弥补研发滞后的问题。这一切看着乱,但其实隐约有章法。
但必须说,哪吒的未来,确实充满不确定性。它的战略调整能不能扛过市场竞争,融资能不能解开资金链压力,这些都是关键。如果能挺过去,它可能还有机会。如果挺不过去,那就是真的没活路了。
这事看着很吓人,但仔细拆开看,会发现它并不是无解的死局。对整个行业来说,新势力的涨跌都很正常,亏损也未必是绝对坏事。关键还是看它下一步怎么走。新势力造车,从来不是一条容易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