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宝马330的人不愿意选择5系,主要是预算有限或者对配置和价格差异不敏感,更多人觉得330性价比更高符合自身需求
今天聊点实际的。很多人都没打算掏那么多钱买个5系,尤其是预算紧张的年轻用户。举个例子,朋友小李,他去年刚买了个330Li落地不到28万,结果他特别喜欢那种动力平顺、运动感强,又或者说,觉得这么个价位,330已经满足了日常 commuting 需要了。你看,价格差不多多出6万,换个5系,除非对空间和后排有特殊需求,否则觉得就是多花这些钱,值不值。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话说得也没错,330Li原本是40万级别的车,国产新能源车把这档次拉到25-30万,动力和配置都够用,没必要非得去追5系那点小差别。Well,得说我对国产新能源依赖有点偏见,毕竟看似同级别的车,能跟传统燃油车比味道还不一样。
你问我,为什么有的人还是会考虑5系?也有人是真的喜欢,那些对细节很敏感,喜欢高端商务感、后排空间的人。不过大部分人,大概还是觉得既然330已经够用了,为什么要多付那么多钱?比如我认识个修车师傅,说五系后排中间那个凸出的东西,看的真难受,直接挡视线,还不如330平整。侧面看五系,也真长,开起来麻烦,他说。
对比一下,咖喱饭一样,不一样的米,差别就那么点,但你吃腻了,不换没意思。2-4个点的差别,比如在市区开,330操控更灵活,空间便捷。其实很多人没有多在意豪华感或者后排体验,纯粹是开出去喜欢,性价比高。这也是导致刚需用户偏向330的一个原因。
再说,车的保值率也是个事儿。网传数据,反正我也没做系统调研,6年前买的郭富城版本宝马325耀夜,因为价格贵,后来卖车时,感觉被亏得挺惨的。相反,330的二手保值还算良好,况且,车子如果平时不怎么折腾,就算是走个几年,换个新款,也不用心疼。
有时候想想,宝马其实现代研发的流程,就像在煮一锅粥,没有特别的奇招,就是用料讲究、工艺细腻。只像五系那种高端配置,就像加了点调料,价格一下子就飞到天上去了。那你要我猜,没细想过,为什么一些消费者对那点调味料完全不感兴趣?可能就是我就是要个车,跑得顺,开得爽,于是330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会不会觉得买个车,还跟预算扯这么多?也有点自嘲,毕竟车这东西,买得多了也明白,越贵不一定越值。比如两个朋友,一人开330,一人开5系,除了牌子不同,质感差异没那么大。
我记得有个销售跟我说:车价其实不是最关键,关键是用着顺手。这话挺有道理。毕竟,用着顺手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同,有的人看细节,有的人只在乎开起来够舒服。对我来说,330那段悬挂调校得挺贴合都市的感觉,开着走走停停也不累。
不过买车还是要看个人需求啦。有的人还会考虑SUV,比如X3之类的偏好,我估计这跟家庭出行需求有关。对的,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随手翻到一张朋友的X3自拍,虽然不喜欢SUV,但不得不说,空间和出入便利性很吸引人。这点,跟觉得五系太长,开起来不灵活这个感受倒是挺贴切。
(这段先按下不表)豪华车的定位就像是不同套餐,满足不同口味。年轻人买330,是追求运动气息和价格实惠;而商务或高端用户,可能真要5系的后排空间和档次感。
我也问过自己,像我这样从行业里摸爬滚打,哪个车选下来更舒服呢?答案其实没那么简单。有时候,名牌包包一样,贵的那点,还能多享受点面子,面子这事,倒不算完全虚虚假假。
虽说宝马的操控是打底的硬指标,330比五系好开是事实,但五系那长轴距,后排腿都没地方放,自己对空间的诉求还不到那么高。又或者,想想那些开着五系去机场接客户的人,是否会觉得这么大一车,出门倒挺麻烦?
话说回来,国产新能源这么折腾,尤其是最近的价格,确实把以前40万的车拉到20多万。难怪觉得330这位置,还是挺超值的。能不多花点钱,享受到个性和科技感?我猜绝大部分年轻车主都是这么想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敢说每个人都理性到极点,但买车的实际操作中的确不全是理性。有时候,车的情感价值占了大部分,尤其是像我身边那个买330Li的朋友,他说:只要开起舒服,车子漂亮就好。这就是现实,别太计较那些细微的差别。
想问一句——你觉得,未来如果给你推荐一辆车,会优先考虑哪些因素?配置、价格、还是开起来的感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