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30年前的一纸合约,竟成中国汽车工业翻身的隐秘推手?
谁曾想到,1984年10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那场签约,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命运的转折点? 当上海大众合资合同落笔时,德国人或许未曾预料,这场合作将彻底改写两个国家的产业轨迹。
最初组装桑塔纳的场景,至今仍是老一辈工人记忆中的“技术噩梦”。 一辆车5200多个零件,而中国工人仅能完成轮胎、收音机等基础部件,国产化率低至2.7%。 德国人提出的104项方向盘技术指标,中方起初只能满足4项。
为突破困局,“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在1988年成立。 105家零部件企业、7家科研院所被联动起来,每卖出一辆车便投入2.8万元专项基金。 德国退休工程师驻厂指导,宁波华翔等本土企业从零起步,硬生生啃下了90%国产化率的硬骨头。
就在上海大众艰难爬坡时,大众已暗中布局下一枚棋子。 1991年,一汽与克莱斯勒发动机合作因对方临时抬价濒临破裂,大众CEO哈恩连夜飞赴长春,主动递上奥迪100技术方案。 短短四个月后,一汽大众宣告成立,南北大众格局就此落定。
这场双线布局埋下了二十年博弈的伏笔。 2003年上海大众凭借帕萨特B5创下40万辆销量巅峰,但两年后竟暴跌至不足30万辆。 当第六代帕萨特引入时,大众将“迈腾”交给一汽大众,上汽只能改造旧平台推出“帕萨特领驭”,直到2011年才获平等技术平台。
为平衡双方,大众祭出“品牌置换术”:上海大众引入斯柯达,2012年在中国卖出23.5万辆,占该品牌全球销量四分之一;一汽大众则获准打造廉价车品牌捷达,形成对位竞争。
但真正的风暴在2016年降临。 当上汽与大众宣布引进奥迪品牌时,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的怒火彻底爆发。 431家经销商联名抗议,要求百亿亏损赔偿,并以停止提车相逼。 三年间,他们因奥迪激进的百万销量目标扩建网络,累计亏损高达280亿元。
经销商的《三亚声明》将博弈推向高潮:必须在2020年实现百万销量目标,才允许奥迪牵手新伙伴。 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大众在2017年签下城下之盟。
暗流仍在涌动。 2020年10月,一汽与奥迪突然签署新能源合资备忘录,独享奥迪PPE纯电平台;作为补偿,上汽在2024年获得奥迪与智己合作授权,在高端电动车领域另辟战场。
转型代价同样沉重。 上汽大众2016年推出的辉昂轿车,虽与奥迪A6L同平台,售价降至27.9万仍无人问津,2022年全年销量仅4083台,不及奥迪A6L单月销量一半。
而大众的新能源豪赌已全面启动。 在天津投资50亿国产电机,入股国轩高科掌控电池命脉,2024年再向江淮注资10亿欧元扩建电动车基地。 尽管当年在华销量暴跌10%,大众仍将三分之一全球研发预算砸向中国。
四十年间,南北大众的竞争催生出中国最成熟的汽车产业链。 当德国人用技术换市场时,他们或许没算清这笔账:当年桑塔纳国产化培育的供应链,如今已反哺出年销百万辆的比亚迪和横扫欧洲的宁德时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