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汽车养路费的话题在很多车主之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开燃油车的车主们,心里头总觉得有笔账没算清楚。
大伙儿都在问一个问题:现在路上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而且块头普遍比油车要重不少,为什么它们可以不用分摊公路的养护成本,而这笔钱似乎都压在了我们这些加油的人身上?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绕,但咱们今天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明白的话聊清楚。
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养路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笔钱好像早就取消了。
没错,在2009年,国家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革,把以前单独收取的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费用,统一打包并入到了成品油的价格里,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燃油税”。
这个设计的初衷是非常科学和公平的,它的核心逻辑就是“谁用路,谁出钱;用得多,出得多”。
您开着车跑的里程越长,消耗的汽油就越多,相应地,您为公路养护贡献的钱也就越多。
这个办法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既简化了收费流程,又体现了公平原则。
在那个年代,路上的电动车屈指可-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个体系运行得非常顺畅。
但是,时代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短短十几年,新能源汽车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席卷全国的浪潮。
现在,新车销量里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新能源车,每年都有数百万辆崭新的电动汽车挂上绿牌,驶上我们共同的道路。
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电动汽车不烧油,它们只用电。
这就意味着,它们完美地避开了那个通过燃油税来征收养路费的体系。
它们和燃油车一样,每天都在使用着国家耗费巨资修建和维护的公路网络,但却在这个最主要的收费渠道上,没有承担相应的费用。
如果仅仅是这样,或许很多燃油车主也能理解,毕竟支持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发展是大事。
但让大家心里越来越不平衡的,是另一个更直观的事实:电动汽车普遍更重。
由于需要携带一块重达数百公斤的电池组,电动汽车的整备质量通常要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重上不少。
我们来举个很常见的例子,一辆大家都很熟悉的本田雅阁轿车,它的重量大概在1.4吨左右。
而现在满大街跑的特斯拉Model 3,其重量就达到了1.8吨,凭空多出了400公斤。
这400公斤是什么概念呢?
就相当于您的车里,一年365天,天天都额外坐着四个成年人。
这是个很简单的物理道理,车辆越重,对路面的压力和磨损就越大。
沥青路面在日复一日的重压下,更容易出现裂缝、坑洼。
这就形成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局面:对道路磨损更大的“重量级选手”在免费使用场地,而相对轻一些的“轻量级选手”反而在承担着所有的场地维护费。
这笔账算下来,确实会让那3亿燃油车主觉得有点委屈。
有相关的机构进行过测算,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公平的体系,根据车辆的重量和行驶里程来综合计算养路成本,那么平均每辆电动汽车每年应该承担的费用大约在800元到1200元之间。
那么,现在这笔本应由数千万电动车主分摊的费用,最终由谁来承担了呢?
答案是,它被无形地分摊到了每一升汽油的价格里。
换算下来,相当于燃油车主每加一升油,就多支付了大约两毛钱,用来补贴公路的整体维护开销。
您在加油的时候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当这个事实被摆在台面上时,确实会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家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免征购置税、提供补贴,以及在养路成本上的“豁免”,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在这个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当这个产业已经从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占据市场重要份额的“巨人”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当初的规则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一些地方和国家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比如我国的海南省,就先行一步,从2023年开始试点对新能源汽车按照行驶里程来收费,每公里大约两毛六,通过后台数据就能完成,非常便捷。
如果一辆车一年跑一万公里,就需要多支付2600元,这和燃油车的负担就比较接近了。
在欧洲,法国的做法更直接,规定超过2.5吨的电动汽车,每年要比同级别的燃油车多缴纳近万元人民币的税款。
瑞士、奥地利等国也在研究根据车重来电子收费的方案。
从技术上来看,实现对电动汽车征收养路费也完全没有障碍。
现在的充电桩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电量可以精确到0.01度。
完全可以在充电费用里,每度电增加一小部分作为养路费,插枪充电时自动完成扣款。
即便是家庭充电桩,也可以通过与车牌绑定,实现电表分账,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何时下决心去推动政策的更新。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为了挑起燃油车主和电动车主之间的对立。
这两种车主都是国家交通体系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公路维护体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加公平、合理和可持续。
随着路上行驶的燃油车数量逐渐减少,单靠燃油税来支撑每年超过万亿的公路养护开支,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吃力。
如果不进行改革,这笔巨大的开销最终可能会通过其他税收形式,转嫁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
所以,建立一个覆盖所有车辆、以使用强度和车辆重量为依据的科学收费体系,让所有道路使用者共同承担起维护我们脚下道路的责任,这不仅是出于公平的考量,更是为了我们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