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补出一堆僵尸桩,企业只拿补贴不运营,车主充电难成怨种?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导航显示充电桩近在咫尺且状态“空闲”,满心欢喜驱车赶到,却发现桩体损坏离线、车位被油车占据、甚至充电桩“藏身”于荒草丛生的废弃角落?

补贴补出一堆僵尸桩,企业只拿补贴不运营,车主充电难成怨种?-有驾

而你的爱车电量正闪烁告急,那一刻的焦虑与愤怒,恐怕只有新能源车主才能真正体会。

这绝非孤例。

充电桩“不能用”的困境在全国蔓延,区域差异残酷凸显:一线城市核心区依托严格监管,充电桩可用率勉强维持在85%左右;而在监管缺位的三四线城镇及乡村,可用率普遍暴跌至50%以下,充电如同抽盲盒。

为啥会这样呢?

第一是技术迭代的问题。

我国在2018-2020年安装的60kW直流快充桩中,超过35%因技术滞后被市场抛弃。它们既无法满足当下主流车型的高压快充需求(如小鹏G9的800V高压平台),改造升级又面临成本高、难度大的困境,最终沦为“拆不掉、用不了”的钢铁垃圾。

补贴补出一堆僵尸桩,企业只拿补贴不运营,车主充电难成怨种?-有驾

第二是管理混乱,也持续加剧着车主的痛苦。油车肆意侵占充电车位、物业与运营商相互推诿责任,类似北京通州某小区充电位常年被燃油车占据的例子比比皆是。车主即便为省钱专程前来,也只能望“桩”兴叹。

第三是扭曲的补贴政策。2020-2023年间,许多地方政府简单依据充电桩安装数量发放补贴,直接催生了企业的“重建设、轻运营”畸形策略。部分企业甚至纯粹为套取补贴突击建桩,验收后便大幅裁撤运维人员,导致大量充电桩在建成半年内迅速陷入瘫痪。

第四是市场机制的脆弱性。这个行业经过几年野蛮生长,2024年迎来残酷洗牌。多家充电运营商(如较早退出的博世及部分区域性小品牌)不堪亏损选择离场,遗留设备瞬间沦为无主“僵尸桩”。

补贴补出一堆僵尸桩,企业只拿补贴不运营,车主充电难成怨种?-有驾

幸存企业则在成本压力下被迫缩减运维投入——单个充电桩日均运维费用被压缩至极限,后果便是故障率的直线上升。

第五是技术标准的滞后。尽管充电接口物理规格已完成统一,底层通信协议、支付系统等关键环节却仍存在差异。这导致第三方运维团队不得不为不同品牌设备配备专门调试设备和人员,跨平台运维效率骤降30%以上,进一步推高维护成本与难度。

我这里提几个建议,或许可以终结“僵尸桩”乱象,必须要多管齐下,进行系统性纠偏。

补贴政策必须转向“实效为王”。深圳的“度电补贴”模式值得推广——运营商依据实际充电量获得补贴,并强制设定充电桩最低在线率要求。实践效果显著:深圳新政实行一年,充电桩利用率从31%跃升至49%。补贴指挥棒终于指向了真正的用户服务。

补贴补出一堆僵尸桩,企业只拿补贴不运营,车主充电难成怨种?-有驾

强化监管与问责势在必行。上海已率先实施强制性措施,要求所有公共充电桩接入市级统一监管平台,实时回传运行数据。设备离线超过48小时系统自动预警,并配套运营商“黑白名单”,对长期运维不力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这套体系运行仅半年,用户充电投诉量已显著下降。

若单一的电费收入模式难以为继,需探索“充电+”增值服务。蔚来部分充电站将休息室、咖啡厅与超充桩结合,显著延长用户停留时间,成功实现单站日均收益提升超40%。充电桩与便利店、广告媒体、车辆检测等业态的融合,正在为行业开辟可持续的盈利新路径。

补贴补出一堆僵尸桩,企业只拿补贴不运营,车主充电难成怨种?-有驾

“僵尸桩”遍地开花,实则是新能源产业从狂热扩张转向理性发展的必经阵痛。补贴催生的虚假繁荣终将退潮,唯有政府精准施策、企业回归服务本质、用户积极参与监督,共同构建“建得优、管得住、用得好”的充电网络,才能让电车用户摆脱“寻桩焦虑”,真正拥抱绿色出行的便捷与尊严。

充电桩数量飙升,你的充电焦虑缓解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经历与建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