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独角兽企业商业模式研究:巨湾技研

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焦虑”从来没真正消失过:跑高速找桩要排队,普通快充充半小时才够续航,冬天低温还会掉电,更担心频繁快充把电池充坏。这正是动力电池行业的核心痛点——快、远、安全、耐用,这几个需求总像“单选题”。

但有家叫巨湾技研的企业,硬是把这道单选题做成了多选题。2023年,它的6C极速电池创下WRCA世界纪录,给广汽埃安AION V Plus充电5分钟就能跑年充电新国标测试中,它的量产电池平均充电倍率达到8.8C,比不少同行的实验室数据还强。成立刚年,就拿下腾讯、广汽资本等资本的投资,服务着广汽、创维、东风重卡等十多家车企,连中铁二十五局都主动找上门合作建超充站。能在宁德时代、比亚迪主导的市场里撕开缺口,巨湾的商业模式藏着一套“精准破局”的逻辑。

一、定位:从“广汽孵化”到“行业开放平台”的转身

巨湾技研的起点很特别,它不是从零起家的初创公司,而是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的民营控股企业,2020年成立时广汽只占股份,剩下的股份分给了核心团队和市场化资本。这种“国企出身民营机制”的基因,从一开始就定了它的位。

早期很多人以为它是广汽的“专属电池供应商”,毕竟CEO裴锋早年是广汽研究院新能源部部长,从2009年就带着团队做三电系统研发,技术底子全是在广汽攒下的。但巨湾从成立就没把自己框死,明确喊出“第三方独立公司”的定位,股权设计上特意留足空间,随着融资推进,市场化资本的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定位踩准了行业痛点:车企既想要靠谱的电池技术,又怕被单一供应商“卡脖子”。巨湾的解法是“靠广汽起步,但不止于广汽”。初期依托广汽的车型完成技术落地,年就实现极速电池量产装车,先把“量产能力”这个硬指标拿到手;站稳脚跟后立刻开拓外部市场,年就签下广汽体系外的第二个客户,现在创维、赛力斯等乘用车品牌,东风重卡、西部智联等商用车品牌都成了它的合作伙伴。

更聪明的是它的“全场景覆盖”策略。不像有些电池厂商只盯乘用车,巨湾把版图铺到了商用车、储能甚至低空经济。给广汽日野的氢燃料物流车做专用超充电池,额定4C充放电,峰值能到;还在开发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低空经济电源,甚至探索量子科技在电池管理中的应用。这种布局避开了乘用车市场的正面厮杀,在细分领域提前建立优势。

二、产品:用“硬核技术”解决真问题

电池行业从来不缺概念,但能落地的技术才值钱。巨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超快充”从口号变成了能量产、够安全的产品,这背后是两套关键打法。

材料结构,破解快充三大难题

超快充技术一直有三个绕不开的坎:充电快了电池衰减快、能量密度上不去、容易热失控。巨湾的解法是“从根上改”,从材料体系到结构设计全链条创新。

材料上,它搞了套“三维导电网络”技术,通过石墨负极晶向控制、多维复合导电剂这些手段,让锂离子在电池里跑得更快,比传统石墨的快充性能提升倍以上。还开发了多功能离子超导电解液,能有效抑制负极析锂——这是快充时电池衰减的主要原因。结构上,独创的“三维立体热管理系统”和“定向排气结构”,前者能快速带走充电产生的热量,后者在电池热失控时能引导高温气体定向排出,降低蔓延风险。

这些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数据最有说服力:它的极快系列电池能做到,能量密度还不低于,解决了“快充和续航不可兼得”的矛盾;常温下超快充循环圈数能到3000次,有车主的电池包跑了万公里,衰减还不到5%年新国标测试中,它的量产电池只靠软件升级,就在国标桩上跑出58秒充58%的成绩,比不少友商的非国标测试结果还快。

分级产品,适配不同客户需求

巨湾没搞“一刀切”的产品,而是按充电速度和场景搞了三大系列,像超市货架一样让客户按需选择。

极快系列:,主打高端乘用车和物流车,比如广汽埃安的极速快充版车型就用这个,充电分钟能跑400公里;

超快系列:10-15分钟充到80%,能量密度同样≥200 Wh/kg,适配中端乘用车和插混车型,平衡了成本和体验;

普快系列:12-15,能量密度≥180 Wh/kg,针对商用车和入门级乘用车,主打性价比。

每个系列下面还有标准化的模组和PACK,能适配400V800V两种电压平台,车企不用大改底盘就能装车。这种“标准化+定制化”的组合,让它既能服务广汽这样的大客户,也能满足中小车企的灵活需求。

三、盈利:“电池基建服务”的三维变现

电池厂商的传统盈利模式很简单:卖电池赚差价。但巨湾早就跳出了这个圈子,搞起了“电池销售基建分成技术服务”的组合拳,收入来源更稳,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1.核心收入:动力电池销售

这是巨湾的基本盘,靠“量产规模多场景覆盖”撑起体量。2021年实现量产以来,它的电池已经装到了多款乘用车、商用车甚至氢燃料车上。光是广汽体系内的需求就很可观,再加上创维、东风重卡等外部客户,形成了稳定的订单流。

商用车市场尤其值得关注。物流车、重卡这些车型对补能效率要求极高,巨湾的高倍率电池正好切中需求。给广汽日野物流车做的氢燃料专用电池,峰值8-10C的充放电性能全行业领先,还拿下了对方的“供应保障奖”。商用车的单台车电池用量比乘用车大得多,一单生意的利润空间也更可观。

2.增长引擎:超充基建运营

光卖电池不够,得让客户“用得方便”才能留住。巨湾很早就意识到,超快充是“车端桩端”的系统工程,于是联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油这些巨头建超充站。2025年更是和中铁二十五局签了战略合作,依托对方的基建能力,在城市枢纽、港口物流建超充场站,还要搞“超充香港”示范项目。

这种“联合建设分成运营”的模式很聪明:自己不投巨资建桩,靠合作伙伴的资源快速铺网络,然后从充电服务费里拿分成。它的超充终端最大输出功率600KW,支持600A大电流,不仅能给装了自家电池的车快充,所有符合国标的电动车都能用,还能通过柔性充电技术智能分配功率,提高桩的利用率。随着超充站越建越多,这部分的recurring revenue(经常性收入)会成为重要增长极。

3.未来储备:技术授权与储能

巨湾还在布局“轻资产”的盈利点。它的低迂曲度极片技术、热管理系统都是行业稀缺的核心技术,未来可以通过专利授权赚钱。同时,把动力电池技术延伸到储能领域,开发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对接电网的调峰填谷需求,这又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从融资情况能看出资本对这套盈利模式的认可:2022A轮融了近10亿,腾讯、博润资本等11家机构入局;2024年完成A+轮,股东名单里又多了广州金控、开发区投资集团等国资背景的资本。这些钱主要投到产能扩建和技术研发上,形成“研发-量产盈利再研发”的正向循环。

四、生态:“不做独行侠”的协同打法

动力电池行业单打独斗走不远,巨湾的秘诀是建生态,把上下游的力量都拉到自己的阵营里。它的生态逻辑可以总结为“技术输出资源整合标准共建”。

技术输出是第一步,用过硬的产品吸引伙伴。中铁二十五局之所以愿意和它合作,核心就是看中它的超快充技术——毕竟基建企业缺的是能落地的新能源技术,而巨湾缺的是铺网络的能力,两者正好互补。这种“技术资源”的绑定,比单纯的买卖关系更牢固。

资源整合上,巨湾很懂“借力”。建超充站需要场地、电力、施工能力,它就找中石油、中石化要加油站场地,找国家电网解决电力供应,找中铁二十五局负责施工建设,自己只做技术输出和运营统筹。这种模式能快速铺开网络,还能分摊成本和风险,比自己从零做基建效率高倍都不止。

更有远见的是标准共建。年充电新国标出台,把电流上限从250A提到800A,电压上限到1500V,巨湾的电池不用改硬件,只靠软件升级就能适配新标准,还在行业首测中跑出了最佳成绩。这意味着它深度参与了新标准的制定,未来所有符合新国标的桩和车,都更容易适配它的电池。这种“标准话语权”是比技术更难被复制的壁垒。

五、壁垒:别人抄不走的“三重护城河”

现在喊着做超快充的电池厂商不少,但能像巨湾这样量产、盈利、建生态的没几个。它的壁垒不是单一技术,而是“技术积累体制优势生态协同”的组合拳。

技术壁垒:量产经验比实验室数据值钱

超快充技术的关键不是“能做到”,而是“能批量做到且安全”。巨湾早在2019年就完成了XFC电池的车辆搭载测试,年实现量产,比很多同行早了2-3年。这几年积累的量产数据、工艺优化经验,是新玩家短期内抄不来的。

比如它的电池健康监测平台,后台有上万台车的运行数据,最长的已经跑了31万公里,这些真实场景的数据能反哺技术迭代,让电池的衰减控制、安全性能不断优化。还有定向排气、三维热管理这些专利,形成了技术保护网,光是年就新增了降低热失控风险的关键专利。

体制壁垒:国企底子民营活力

广汽占股49%的股权结构太关键了:既能拿到广汽的技术积累、车型资源和供应链支持,又不用受国企僵化体制的束缚。全员持股的激励机制让核心团队有主人翁意识,裴锋甚至开玩笑说“拿的工资也愿意”。

这种体制能平衡“长期研发”和“短期盈利”。国企背景能支撑它做全固态电池、钠电池这些需要5-10年周期的前沿研发;民营机制能让它快速响应市场,比如客户要适配平台,它能比国企快3个月拿出方案。

生态壁垒:伙伴网络形成“马太效应”

超充网络有很强的“先到先得”属性,谁先铺好网络,谁就更能吸引车企和用户。巨湾已经联合电网、石油、基建巨头建起了初步的网络,随着和中铁二十五局的合作推进,未来3-5年能快速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核心场景。

车企选择电池时,不仅看电池本身,更看补能网络。如果巨湾的超充站到处都是,车企自然更愿意用它的电池,因为能给用户更好的补能体验。这种车辆充电桩”的正向循环,会形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结语:超快充时代的“破局者逻辑”

巨湾技研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以超快充技术为核心,以多元化产品适配场景,以开放生态降低落地门槛,最终实现多维度变现”的闭环。它没去和宁德时代拼产能规模,而是抓住“补能焦虑”这个用户最痛的点,用“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核心价值撕开市场。

这套模式给行业提了个醒:新能源赛道不只有“规模战”,还有“价值战”。巨湾的成功证明,哪怕在巨头主导的市场里,只要能找准一个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用硬核技术落地,再靠生态协同降低推广成本,照样能跑出加速度。

对消费者来说,巨湾的存在意味着“充电慢”的痛点正在被解决;对行业来说,它的“技术生态”打法可能会重塑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未来年,随着超快充渗透率达到裴锋预测的68%,这个从广汽孵化出来的“破局者”,或许会成为行业新的规则制定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