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咱们中国电车在欧洲市场的表现,网上有不少讨论,其中一种声音听起来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有文章说,今年上半年欧洲电车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销量榜上遥遥领先的是德国大众,就连特斯拉也还站得很稳,反倒是我们天天听说“销量猛增”的国产电车,在前十名里连个影子都找不着。
文章还提出疑问,说那些一船一船运到欧洲的中国车,到底都卖给谁了?
是不是就是为了在国内宣传,搞个噱头,实际上根本没多少欧洲普通人买?
看完这些,很多人可能都会犯嘀咕,难道我们听到的好消息都是假的?
咱们的电车出海,真的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吗?
要把这事儿看明白,我们不能只盯着一张榜单的排名,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里看,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都理清楚。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尤其是在它的老家德国,那就是绝对的“主场冠军”。
这就像在中国,大家买车会很自然地想到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我们自己家门口的品牌一样。
大众集团旗下的牌子,比如大众、斯柯达、奥迪,在欧洲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经销商门店开得遍地都是,品牌的名字对欧洲人来说,就跟我们熟悉身边的老字号一样,是刻在记忆里的。
所以,当大众这个汽车界的“巨人”决定全力转向电动车时,它推出的ID系列能迅速占领销量榜的前几名,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如果它在自己的地盘上,连这点优势都没有,那才叫奇怪呢。
因此,拿我们刚刚开始远征欧洲的“新兵”,去跟一个在自己地盘上根深蒂固的“老将”直接比较总销量,然后得出我们“不行”的结论,这本身就有点不公平。
衡量一个新选手的标准,不应该是看他第一场比赛有没有拿到冠军,而是看他有没有在高手如林的赛场上站稳脚跟,并且展现出强大的上升势头。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数据到底该怎么看。
那篇文章里提到,7月份欧洲热销车型前十名里没有中国品牌。
这个说法听起来确实让人有点泄气,但问题在于,用一个月、一个单一的“车型”排行榜,来给整个中国品牌在欧洲的表现下定论,这就好比只看了一部电影的一张剧照,就说这部电影不好看,显然是太片面了。
我们得看更全面、更长时间维度的数据。
真正反映一个新品牌实力的是什么?
不是一上来就拿第一的绝对数量,而是那个让人害怕的“增长率”。
根据一些欧洲权威汽车机构的统计,我们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
就拿被文章提到的名爵MG来说,它虽然被中国上汽集团收购,但现在卖的MG4 EV这些爆款车型,是实打实的中国技术、中国制造。
这款车在欧洲的销量,经常是同比翻着倍地增长,在英国、法国、西班牙这些重要的汽车市场,都曾经冲进过单月纯电车型销量榜的前五名,甚至前三名。
这可不是什么几百辆的“展车”,而是成千上万辆普通欧洲家庭开在路上的车。
再比如比亚迪,进入欧洲市场的时间更晚,但它的增长速度同样非常惊人。
这些品牌就像是刚刚起跑的运动员,虽然离终点还有距离,但他们的速度和加速度,已经让跑在前面的老牌选手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从零卖到一万辆的难度,远比从十万辆卖到十一万辆要大得多。
我们现在正是在这个最艰难,但也最有希望的积累阶段。
而且,原文中提到的“上半年销量最多的一家中国品牌才1.4万辆”这个数据,很可能是有选择性的,或者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把名爵MG也算作中国力量的话,它在2023年上半年在整个欧洲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10万辆(包括新能源和部分燃油车),这个成绩足以让它在很多国家的品牌总销量榜上排进前十五名。
所以,我们不能被一些模糊或者片面的数据带偏了节奏。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那些新闻里一船一船运到欧洲的中国电车,到底去哪儿了?
真的像有些人说的,只是为了在国内“刷名声”吗?
这个想法太小看现代商业的复杂性了。
一艘满载几千辆汽车的滚装船漂洋过海,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商业计划,绝不是为了“演戏”那么简单。
这些车到了欧洲,主要有几个去向。
第一,就是为销售网络“铺货”。
一个新品牌要想在一个陌生的市场立足,不可能把车运到港口就等着人来买。
你得先建立起自己的销售店、体验中心、售后服务站。
这些地方都需要大量的展车、试驾车,仓库里还得有充足的现车库存,这样顾客来看车、试车、下订单后才能尽快提车。
我们看到的那些大船,很多时候就是在为这个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输送“弹药”,这是打市场最基础的准备工作,没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第二,是攻占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那就是企业和租赁公司。
在欧洲,很多人的用车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不一定自己买车,而是通过公司配车,或者从租赁公司长期租一辆车来开。
这个市场占据了汽车总销量的不小份额。
因此,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如果能和Sixt、Hertz这样的大型租车公司达成合作,一次性卖给他们几千辆车,那不仅能迅速提高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更重要的是,这成千上万辆车就成了流动的广告牌。
无数欧洲消费者会通过租车的方式,第一次接触、体验并了解中国电车。
这种“先试后买”的模式,是新品牌打开知名度的绝佳途径。
第三,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商业策略,叫作“战略性备货”。
文章里也提到了,欧洲因为感受到了压力,开始要对中国电车增加进口关税。
对于咱们的汽车企业来说,这当然不是个好消息,但他们也早有预案。
在关税大棒正式落下之前,加紧把更多的车运到欧洲的仓库里,就等于提前锁定了一批低成本的货源。
这样一来,即使关税提高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仍然可以用这批库存来满足市场需求,缓冲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
这哪里是“演戏”,这分明是深谋远虑的商业智慧。
最后,我们再聊聊欧洲的“保护主义”。
原文认为,连特斯拉都在欧洲遇到些麻烦,那中国品牌就更没希望了。
这个逻辑其实是说反了。
我们不妨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的对手很弱,不堪一击,你会专门为他修改比赛规则,甚至想办法不让他上场吗?
当然不会。
恰恰是因为中国电车在技术、设计、智能化体验和价格上,展现出了让欧洲传统车企都感到害怕的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欧洲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所以欧洲的一些行业和机构才会感到紧张,才会想着要用关税这样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本土品牌。
这从侧面恰恰证明了,我们的电车出海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功,已经真正地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
这就像在赛场上,如果对手开始用一些规则之外的小动作来干扰你,那说明你在正常比赛中已经表现得足够出色,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说,欧洲电车市场的真相,远比一张简单的销量排行榜要复杂和精彩得多。
我们的中国品牌正在进行一场艰难但充满希望的“远征”。
虽然我们还没有立刻站上冠军的领奖台,但我们已经在这块最难啃的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站稳了脚跟,并且正在以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速度向上攀登。
那些今天看起来还不算惊人的销量数字,正是未来汇成江河的涓涓细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