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赛道逐渐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的下半场较量,一场更隐秘的产业革命正在酝酿——超过20家国内外车企正将目光投向机器人领域,试图在万亿级市场中抢占先机。
技术同源:汽车与机器人的"基因共鸣"
"自动驾驶平台能力未来会延伸到具身智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的这句话,揭开了车企跨界的核心逻辑。在小鹏汽车8月财报会上,何小鹏直接给出时间表:2026年下半年将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新一代产品将在1024科技日亮相。这种底气源于新能源汽车积累的"技术复用"优势——激光雷达、AI算法、底盘控制等技术,在机器人领域具有天然适配性。
以中国长安旗下辰致集团为例,其"十五五"科技规划明确将建立"汽车-机器人-摩托车"跨界技术能力。管理层在近期研讨会上透露,将通过智能底盘域控、多功能轮毂驱动等技术攻关,打造一体化动力底盘平台,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底层支撑。这种"技术平移"策略,正在成为车企入局机器人的标准动作。
万亿赛道:资本与产业的双重驱动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700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资本市场的热烈响应:7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完成24起融资,其中23起来自国内,融资总额突破70亿元,环比增长超137%。A股机器人板块近一年涨幅达120%,远超大盘表现。
"现阶段机器人业务难有利润,但这是布局未来的关键棋。"某新能源车企战略部负责人坦言。上汽、广汽、比亚迪等企业已悄然组建机器人研发团队,特斯拉更是直接推出Optimus人形机器人。车企的逻辑清晰:用汽车产业积累的供应链、制造能力和资本热度,提前卡位下一个"iPhone时刻"。
跨界突围:从"代工"到"生态"的进化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的机器人布局并非简单技术移植。小米将机器人与智能家居生态绑定,推出"铁蛋"系列;广汽集团则尝试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智慧工厂,提升生产效率。这种"技术-场景-生态"的闭环思维,正在打破传统制造业的边界。
正如辰致集团管理层所言:"我们要构建的不仅是单个产品,而是跨界创新的架构设计能力。"当汽车企业开始用"生态思维"重构机器人产业,这场技术突围战或许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结语:
从底盘技术到人形机器人,从单一制造到生态构建,车企的跨界之旅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在这场万亿级的风口争夺中,技术复用能力与生态构建思维,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筹码。(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