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

最近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介绍新车功能时,提到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给孩子设定驾驶限制,比如最高车速、加速性能,还能远程锁车。

这话说得挺暖心,说是为了家庭安全着想。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可评论区马上有人怼了:"孩子多大能考驾照?中国可是18岁才能合法开车!"这话一下戳中了问题关键——在中国,能开车的人都是成年人,车企这种"管孩子"的说辞,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尴尬。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这事让我想起前阵子小米汽车闹得沸沸扬扬的"锁马力"事件。有车主花大价钱买了标称1500匹马力的SU7 Ultra,结果发现必须通过官方赛道考试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这哪是买车?分明是买了辆带"驾考模拟器"的玩具车!更气人的是,小米后来还为此道了歉。要说科技公司搞技术限制也不是头一回,当年苹果偷偷给旧手机降速,美其名曰"保护电池",结果被全球用户骂得狗血淋头才认怂。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现在这股"科技爹味"已经从手机蔓延到汽车了。特斯拉在美国推的安全评分系统就是典型例子——用车习惯越好保险越便宜,但数据采集范围、评分标准都是企业说了算。要我说,这哪是鼓励安全驾驶?分明是把驾驶行为变成了大数据养料。更吓人的是去年上海两位汽修师傅,就因为破解了新能源车电池锁,被判了缓刑。修自己的车居然要坐牢?这操作真是刷新三观。

说到车企搞这些"家长式控制",表面看是为安全,深层里藏着三本账。首先是责任账,现在交通事故动不动就上热搜,车企最怕背锅。其次是市场账,给功能包装个"贴心关怀"的名头,既能卖高价又能立人设。最狠的是技术账,现在造车新势力都觉得自己是科技先驱,恨不得给每个用户装上"驾驶教练"。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前两天看到个新闻,某品牌新车上市宣传语居然是"让父母放心的智能座驾"。我就纳了闷,十八岁成年人为啥需要家长监控?更离谱的是,有些车机系统能记录乘客聊天内容,说是"优化语音助手",这跟装监控有啥区别?更别提那些自动限速、强制弹窗的安全提示,开个车跟坐牢似的。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不过换个角度看,真要是技术失控也够吓人。去年有个特斯拉车主自驾游,结果导航突然把车导到河里,要不是紧急制动及时,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候反倒庆幸有系统干预。但问题在于,这种干预该由谁决定?企业有没有权力给成年人的驾驶行为设限?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再说说维修权这事,简直就是科技时代的"霸王条款"。现在买新能源车就像签了卖身契,换个电池要厂家授权,加个零件得去指定网点,否则要么修不好,要么算违法。上海那俩师傅判刑的案子,说白了就是企业用技术手段垄断维修市场。按这趋势发展下去,十年后修个车可能比买车还贵。

不过话说回来,完全放任用户也不行。我表弟刚拿驾照,有次半夜飙车差点出事,要当时车上有自动限速,也不至于把油门踩到底。但问题在于,这种限制该由谁来设置?是驾校发驾照时植入,还是交管部门统一管理?现在车企越俎代庖,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隐患就像硬币两面。就像自动驾驶,明明能减少事故,可一旦系统出错,责任认定就成难题。车企现在搞的这些"父爱功能",本质上是在争夺规则制定权。但用户需要的不是"电子保姆",而是透明的技术标准和自主选择权。就像手机系统,你优化可以,但至少得告诉用户为什么降频,怎么关闭。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有驾

最近看到国外有车企尝试"开放驾驶模式",允许用户自定义性能限制参数,这或许是个方向。技术本该服务人,而不是给人套上数字枷锁。如果哪天买车送的不是车钥匙,而是一堆电子镣铐,那可真成了科技发展的黑色幽默。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遇到过哪些"科技爹味"操作?是觉得这些限制确有必要,还是觉得企业管得太宽?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毕竟,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憋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