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汽车,想当年曾是无数中国家庭心目中的“理想之车”,作为“街头上的小霸王”的它,甚至可以在马路上“横”着走。
可谁又能想到,2018年铃木却突然宣布永久退出中国市场!
铃木为什么要这么做?退出中国之后又变成什么样了?
文章内容、图片均来源网络,信息来源赘述在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切勿当真
«——【·“小车之王”·】——»
1952年,日本铃木集团正式进入机动车领域,从摩托车开始做到小型汽车,并成为了日本赫赫有名的汽车公司。
到了80年代,铃木公司开启了全球化扩张的征程,希望能再创佳绩。
凭借其在小型车领域的专业技术和制造优势,铃木很快在各个市场站稳脚跟。
仅过了15年左右,铃木的全球年产量就突破了200万,占据了小型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以美国为例,铃木自从1985年进入美国市场后便“一路顺风”。
铃木雨燕、铃木武士和超级维特拉等车型,因其超高的性价比优势,在美国市场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通过差异化的定位,铃木还推出了适合美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和SUV产品线,公司汽车的年销量一度达到16万。
而既然要国际化了,那么世界上最大市场的中国,自然也免不了成为铃木的目标。
在进入中国之后,铃木采取了双线布局的市场开拓策略,分别在1998年和2002年,与昌河汽车、长安汽车合作,组建了本地工厂。
凭借实惠的价格和可靠的品质,铃木旗下的奥拓、北斗星等车型迅速成为城市代步的首选,甚至夸张到大街上10辆有5辆是铃木的程度。
因为有着和本地车企合作,铃木甚至一度成为“国民品牌”的代表,在华年销量突破22万台之多。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升级,铃木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退出中美·】——»
铃木的溃败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由于车型长期没有推新,人们对铃木汽车开始厌倦。
再加上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起来,小型车内部空间局促、动力相对不足、高速行车稳定性差、视野盲区较大的诸多缺陷开始暴露。
可这时铃木却并没有选择顺应市场的变化,依旧抱着老一套的小车型不放,这个曾经靠性价比打出“国民品牌”地位的铃木,便逐渐沦为“廉价”牌子。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强势发展,使得铃木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不断削弱。
高端点的有比亚迪、一汽、长安等优秀的品牌不断在推陈出新,在性能上拉开了与铃木的差距。
而在性价比车型的市场上也有奇瑞、五菱等品牌,丝毫不比铃木差上多少,竞争压力在直线飙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愿改变的铃木自然没了销路,在中国的布局走向末路。
2018年9月,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并将长安铃木的股份全部转让给长安汽车。
也许是为了表示决心,铃木的负责人扬言永远不会再回到中国,还因此引发了不小的骚动,以至于人们对这个牌子的印象彻底滑落。
更何况,铃木的溃败也并非只在中国发生,更早些年他还退出了在美国的市场。
1988年,美国权威消费者杂志《消费者报告》,对铃木汽车进行了紧急避险测试。
结果显示,铃木旗下多款车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被认为极容易发生侧翻。
这一报告不仅让铃木汽车的销量大幅度下滑,市场份额缩减近50%,更是直接摧毁了铃木在美国市场建立的信誉。
有传言称,该测试结果是《消费者报告》负责人跟铃木索要汽车无果,无端进行的抹黑。
为此铃木还起诉了《消费者报告》,要求其赔偿6000万美元的损失,尽管最后双方和解了事,但丢掉的市场份额却没能回来。
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销量进一步下滑,铃木最终在2012年退出了美国市场。
失去了中美两大市场,人们原本都觉得铃木要完了,却不曾想他竟然在印度又“活”了过来。
«——【·在印风生水起·】——»
事实上,早在1983年,铃木就已经通过与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Maruti合资,开始了在印度市场的布局。
但因为那个时候印度过于的穷困,销量并不怎么好看罢了。
而在先后退出了美中之后,印度就成了铃木少有的能够继续发力的市场了。
在充分考虑到印度的市场的特点之后,铃木将研发和生产基地设在当地。
通过高度本土化降低生产成本,并由此继续压低汽车的总价,让印度的普通人也能买得起。
靠着低价多销的特点,铃木迅速攻占了印度汽车市场的大头。
从2022年开始,铃木在印度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就超过40%,且一直保持这这个比例,成为印度最大的汽车公司,直到今天。
铃木在印度的成功,其实源于铃木对自己的精准定位。
印度作为新兴市场,其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车型的大小反而无关紧要,而这与铃木的产品定位高度契合。
相比之下,中美市场的消费者更追求中大型车辆,对品牌和高端体验的要求也偏高,而这又恰恰是铃木的短板,自然没办法在这两个市场混得开。
而竞争环境的不同,同样也影响了铃木的表现。
印度本土的车企过于羸弱,即便是低端市场也竞争不过铃木这样的老牌车企,这也正是铃木能够立身于印度的原因之一。
可稍微富裕一点的地方,品牌之间的竞争就会变得愈发激烈,像中美这样本土车企强横的国家则更是如此,而铃木掌握的技术则无法赢得这些竞争。
由于日本的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度高,人们对小型车更加的偏爱,这也是铃木抱着小型车技术“死不悔改”的根本原因。
可世界并不只有日本,如果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而变化,所谓的全球化布局就只是一个笑话。
况且印度也没有停止发展,当有一天印度对小型车的需求也开始下降,铃木又是否还能够稳坐“印度第一”呢?
对此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