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L2辅助驾驶隐患现场曝光

智能驾驶,究竟是解放人类的福音,还是潜藏风险的潘多拉魔盒?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以L2级辅助驾驶模式平稳巡航,驾驶员心生懈怠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极端场景,系统却未能及时识别与预警——这并非危言耸听的科幻桥段,而是小米SU7召回事件背后,L2级辅助驾驶技术边界下,那令人不安的现实隐患。

2025年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公告,将小米汽车推向风口浪尖: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备案召回计划,涉及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期间生产的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此次大规模召回的核心症结在于,部分车辆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面对某些“极端特殊场景”时,其识别、预警或处置能力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可能显著增加碰撞风险。尽管小米迅速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软件以消除隐患,且官方声明未造成任何事故或人员伤亡,但这已是小米汽车第二次因软件策略问题实施OTA召回。这无疑敲响了警钟,揭示了智能驾驶技术在狂飙突进中,所面临的深层挑战与固有矛盾。

L2级辅助驾驶系统,作为当前市场的主流智能驾驶方案,其本质定位是“辅助”,而非“替代”驾驶员。它在为驾驶者提供便利、缓解疲劳的同时,也无情地暴露出其技术边界的“盲区”。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突发状况下,系统对那些“长尾效应”事件——即发生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的场景——的判断力,往往捉襟见肘。这种“人机共驾”模式,如同走钢丝,要求驾驶员必须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最高监控权和随时接管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鲁光泉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L2辅助驾驶事故中,驾驶人仍需承担主要责任,这明确了驾驶员在人机共驾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不可推卸的最终责任。过度信任或注意力分散,无异于将自己和乘客置于巨大的安全风险之中。

面对L2级辅助驾驶所暴露出的安全挑战,全球监管机构已不再坐视不理,而是积极介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其核心条款直指痛点:明确拟对驾驶员手部或视线脱离超标后,系统将在一定时间内被禁用,例如,若驾驶员多次脱离方向盘,系统将至少在30分钟内强制禁用。这一强制性国标的出台,无疑是为智能驾驶行业划定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安全底线,旨在遏制车企在营销中过度宣传“自动驾驶”能力,从而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然而,如何在技术飞速迭代与审慎监管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避免“一刀切”扼杀创新,同时又能有效防范风险,这仍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

更深层次的,是智能驾驶引发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这如同一个罗生门,日益凸显其复杂性。当辅助驾驶系统因技术缺陷导致事故时,责任的板子究竟该打在驾驶员、车企,还是系统供应商身上?这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仍存在着巨大的模糊地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12起涉及智驾系统的致损事故中,高达86%的赔偿责任最终由驾驶人承担。这冰冷的数据表明,当前的法律实践仍倾向于将驾驶员视为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与此同时,“智驾险”作为一种新兴的保险产品,试图为智能驾驶事故提供保障,但其权责边界的厘清,远非一纸保单那么简单。它绝不能简单地沦为车企转嫁风险的工具。此前,特斯拉“数据案”中,法院判决车企必须向女车主提供事故前半小时的完整行车数据,这不仅是消费者在数字时代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智驾险的权责划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和实践依据。

智能驾驶的未来,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军备竞赛,它更是对人类安全、伦理道德和法律框架的深刻拷问。车企必须对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保持清醒的认知,摒弃一切夸大其词的营销宣传,将“安全”二字置于产品研发和推广的首位。监管部门则应加速完善法规标准,明确责任归属,为智能驾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而作为驾驶员,我们更应提升安全意识,正确理解和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切勿将“辅助”等同于“自动”,将生命安全寄托于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只有在技术创新、审慎监管和用户责任三方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中,智能驾驶才能真正驶向安全、可靠的彼岸。毕竟,技术进步的终极目的,永远是服务于人类的安全与福祉,而非将其推向未知的风险边缘,成为现代社会的“特洛伊木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