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销量“炸裂”背后,究竟是市场复苏还是最后的狂欢?
5000辆。一个周销量超过5000辆的燃油车,居然不是SUV,而是一辆轿车。更离谱的是,这个成绩直接让帕萨特稳坐4月第4周燃油车销量榜的亚军。原本以为这个市场早就该“凉凉”,谁能想到,大众系的朗逸、帕萨特、迈腾,居然像开挂了一样,销量一个比一个能打。反过来看,传统热门的合资日系,比如本田雅阁呢?第33位,周销量勉强破2000辆。这悬殊的数据一摆开,真的让人忍不住问一句:燃油车这是怎么了?大众系这是怎么做到的?雅阁又怎么掉下来了?
别急,我们慢慢捋。因为这个事听着挺吓人,但你拆开看,也许就没那么离谱了。
先说销量。帕萨特的5000多辆、朗逸的5000多辆,这个数字,确实亮眼。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喊“新能源车正吞噬燃油车市场”的大背景下,燃油车还能有这种成绩,确实不常见。但仔细想想,这个数据背后,可能藏着几个“看起来不太正常”的原因。
第一,燃油车卖得好,并不一定是因为市场需求突然回来了,很可能是厂家在逼着经销商冲量。怎么理解?大家都知道,传统车企的销售模式是靠经销商铺货,厂家把车子压给经销商,销量就算上去了。至于这些车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快速变现,那就是经销商的事了。所以,看到销量数字的时候,你得留个心眼——这些车是真的用户买走了,还是堆在库房里了?有时候,为了保住价格体系,厂家会强推某些车,尤其是那些利润高、库存大的车型。帕萨特这个销量,可能就有一部分是“库存车+促销”拉动的。
第二,大众为什么卖得好?就一个字:降。可以这么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燃油车,几乎每一款都在拼命“卷价格”。帕萨特、朗逸这些车,动辄几万块的终端优惠,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你再看看市场上那些日系车,比如雅阁、凯美瑞,它们的价格政策就没那么“卷”,很多地方优惠力度最多也就两三万,不像大众直接干到四五万。这种情况下,喜欢传统燃油车的消费者,肯定更倾向于选择大众。这其实不是市场需求变了,是价格战在发力。
接着说利润。销量好看不等于赚钱多。燃油车最近的价格战,确实把销量堆上来了,但问题是,这种降价同样会吃掉车企的利润。特别是像大众这种动辄几万块的降幅,从毛利到净利,都会被狠狠压缩。我们不妨看看几个财报数据,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燃油车业务,近几年的毛利率就是在不断下滑的。企业是用“以价换量”的方式,保住市场份额,但这种方式能走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再拉个对比。咱们看看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最近的表现。在新能源领域,像特斯拉、比亚迪这些企业,虽然也打价格战,但它们的毛利率依然能维持在10%以上。反观燃油车市场,过去毛利率在15%-20%的这些车型,现在能保住个位数就不错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压力,比新能源市场还要大。大家都在抢剩下的蛋糕,而蛋糕只会越来越小。
最后,咱们再说回雅阁。它的销量下滑,其实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趋势:燃油车市场的“分化”。以往雅阁这样的B级车,是合资车企的销量担当,现在却被帕萨特、凯美瑞压得喘不过气来。这背后,既有价格战的原因,也有产品定位的变化。雅阁在混动领域的发力,吸引了一部分对油耗敏感的用户,但与此同时,它在纯燃油车型上的竞争力,可能就被稀释了。反观帕萨特,虽然同样有混动版本,但主力销量依然是靠低价的燃油车在支撑。两者的策略不同,导致了销量的差距。
那问题来了,这种“炸裂”的燃油车销量,是不是意味着燃油车还能重新崛起?我的看法是,未必。因为你要看清楚,这些销量的背后,是靠降价和库存拉动的,还是靠产品力和技术升级吸引的。燃油车市场已经是一个存量市场了,销量一时的上升,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复苏,更可能是“一种透支”。
话说回来,大众也好,丰田也好,本田也好,它们在燃油车上的动作,其实都很有章法。降价,是为了保住燃油车的基本盘;推混动,是在新能源市场中找补;布局纯电,是在试探未来的可能性。这些车企不是瞎折腾,而是在用燃油车的利润,为未来的转型争取时间。你说它们有多危险?还真没有。
所以,看到燃油车的销量数据,你可能会觉得“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但拆开看,这其实是行业里再正常不过的一种“自救”。燃油车的销量高光,可能只是最后的余晖,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们转型的速度。谁能更早摆脱对燃油车的依赖,谁就能在未来的新能源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才是这场“销量大戏”背后,最核心的看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