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灯光昏黄,机器的轰鸣压过人声,一台台刚下线的摩托车依次驶出生产线,身披还未散去的焊接热气。拧紧最后一颗螺丝的工人打了个哈欠,把手中的工具挪到一旁,旁边已经堆着几箱崭新的仪表盘和还带油墨味的纸质出厂单。没人会把这里的平凡与一半全球销量联系起来,毕竟在摩托车的世界里,中国出产的普通机器,正以无声的方式弥散进五大洲的街头巷尾。
如果你是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或者是隔着大洋彼岸的某位用上了“中国制造”摩托车的拉美少年,你会想过,这背后有多少看不见的角力?又是谁在推动钢铁、橡胶、锂电池和数据曲线的涌动?
从数据说话,逻辑永远冷峻。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摩托车出口3676万辆,占全球销量的55%。如果有人还用“小作坊”来形容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业,那只能说这玩笑开得有点大。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还真不是谁都敢接的标签;尤其是在这一细分产业里,咱们的数据早有“割全球一半蛋糕”的本事——和厨具、玩具一样,只不过这回换成了带马达的钢铁野兽。燃油摩托出口1450万辆,电动摩托更是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过去三年,出口份额虽有波动,但2024年出口占比依旧稳稳站在55%,出口增幅超过30%,美元收入也水涨船高。看上去一切都挺美:生产线热火朝天,出口单层层叠叠。
这里面最核心的变化,其实不是数量,而是结构。中国摩托车企业从“填饱肚子”的低价竞赛,转进了技术与品牌双重赛道。模仿、协议、合资,那些年我们和本田、雅马哈握过的手、流过的汗、吃过的闭门羹,都已经在厚厚的技术文档里化作一堆授权专利和逆向工程的流水账。而在这一串串工业数字后面,冷静的现实是,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已然“三足鼎立”:春风动力、钱江摩托、隆鑫通用(宗申)。
所谓“三足鼎立”,听起来颇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但这里既没有火烧连营,也不讲空城计,只有财报上的研发投入和经销商大会上的冷冰冰合影。春风动力高举高端与海外的旗子,夯实运动休闲之路;钱江摩托把性价比玩得明明白白,偏偏大排量的销量劲增不止;隆鑫靠规模和技术压榨每一分效率,出口量全国第一,也是实至名归。它们的技术合作名录像是个国际友人通讯录,宝马、KTM、雅马哈……最早夹着日货的影子,现在也能自己掏钱买下意大利老牌Benelli,玩起了品牌嫁接和全球收购。
在这个行业里,永远没有“救世主”,只有“时间的朋友”。以春风为例,卖给消费者的,远不只是马力、扭矩和排量,还有品牌背后的审美与身份认同。2024年,春风两轮车销售28.65万辆,营收超60亿元,增长37%。国宾车队指定用车,广告铺满抖音、B站,一年间多了八十余家新渠道,品牌渗透率和用户粘性这个玄学词,眼看着就要变得实打实。“全球化”这词以前是出国镀金,现在变成了开发布会、拉经销商、圈层营销的一地鸡毛。
钱江摩托的路线就亲民得多,车辆“结实耐糙”不是吹的,入门级钱江TAN125踏板主打一个“便宜大碗”,销量年年稳步上扬。大排量市场同样也没掉队——只不过“卷价格”也是把双刃剑,给工厂省了研发预算,也养刁了消费者。这几年,大排量摩托销售同比增长超三成,出口燃油车突破23万辆,论卷王之路,钱江摩托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隆鑫通用则走的是技术导向型——1500人的研发团队,不少做摩托,顺带敲专利;2025年1季度摩托车出口量接近40万辆,19年出口榜首,与其说它靠的是营销,不如说靠的就是在电动、燃油之间来回切换的技术肌肉。商标上看简陋,但电控、平台化、智能化,这玩意摸着石头过河也摸了一条江出来。
三家的优劣势各自分明,却像极了一个“鸡兔同笼”题,每个人都能熬出点油水,大家又都喊着自己快成行业独角兽。行业里早就不流行同仇敌忾,混到最后,每年都要拼一拼研发费用率、产能和出口增速,留给小厂的空间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罢了。
也有人说:中国摩托车的未来会不会像手机、家电,有一天也从代工厂熬成国际大牌?坦率讲,这种畅想不无道理,只是过程有点长,也难免走些弯路。电动化、智能化这些词听着新鲜,其实早在供应链里刷了几年脸。问题是,电机、电池、芯片、操作系统……哪个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快事。更别提,市场少年旧,人心难测——昨天追求大排量,今天又遣词造句“绿色环保”,明天拍脑袋上线智能互联。
调侃归调侃,有所保留。做这个行业久了,身上多少沾点哈萨克斯坦和南美的摩托车尘土。出口火爆,但国内依旧三分天下;外面风光无限,里面生存压力,也没人能偷得半点空。
我常想,未来的中国摩托车,会不会也像我们的咖啡、奶茶、外卖一样,高端、走心、割全球韭菜的同时也能割一割最难伺候的本地年轻人?又有几个品牌能像春风、钱江、隆鑫那样,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路口,不被潮水湮没?
有人喜欢一锤定音,我更偏爱留个空白。你说,摆在流水线出口箱子里的,是下一台爆款?抑或只是又一拨全球移动的钢铁零件?这答案,怕是还要得靠时间和市场来验证。你怎么看?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