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想在社交媒体明确回应“没有理想i7这个车型”时,这场关于“不存在车型”的讨论暴露了汽车行业最现实的战略困境。在同行们疯狂推新车的浪潮中,理想汽车却用减法思维对抗着“车海战术”的行业惯性。
事件复盘:一场关于“不存在车型”的舆论风波
9月22日,李想直接斩断了市场对i7的幻想:“没有理想i7这个车型,请大家不要等了。”这并非理想首次展现产品策略的克制。从增程系的L6-L9四款车型到纯电阵营的i6/i8/MEGA三款产品,理想始终保持着“精准卡位”而非“全面覆盖”的布局逻辑。
这种策略的核心矛盾在于:当行业普遍用“每月一款新车”刺激市场时,理想却坚持用有限车型实现效率最大化。李想“不用等中间车型”的潜台词,实则是拒绝资源分散的生存哲学。
战略拆解:四款增程+三款纯电的生存公式
增程系的成功印证了“场景化精确打击”的威力。L系列通过座位数(5/6座)和尺寸(L6-L9)形成互补,避免了传统车企同平台多款SUV互抢客户的尴尬。这种设计让每款车都成为特定家庭场景的最优解,而非选择题中的一个普通选项。
纯电阵营的定价策略更显心机。i6与i8之间23万与33.98万的价差,本质是构建消费心理的“价格锚点”。用i6满足预算敏感用户,用i8承接消费升级需求,中间不留犹豫空间——这直接提升了用户的决策效率。李想早年砍掉理想ONE多版本的决策,在此得到延续。
但MEGA的失败给这套逻辑敲响警钟。52.98万的定价暴露了高端纯电市场的培育难题,也提醒理想:用户从增程转向纯电需要价格阶梯。i6的23万低价位,正是为降低尝鲜门槛而设的“跳板”。
行业镜鉴:新势力如何避开“产品线膨胀陷阱”
李想反思MEGA时提到的“0到1误判为1到10”,揭示了产品扩张的芝诺悖论。就像小鹏多线作战导致的资源分散,过早布局全价格带可能让车企陷入“永远差一步”的困境。
理想的解法是聚焦用户认知转换的渐进性。增程用户对续航焦虑更敏感,这就需要配套的超充网络建设;i6的低价策略则像iPhone SE,用低门槛吸引尝鲜者。每款车都承担着特定使命,而非简单堆砌SKU。
这种策略对组织能力提出极致要求。L7上市前的2000次用户调研,宁德时代电池采购的规模效应,都在证明“少而精”背后是研发、供应链的深度协同。当同行追求车型数量时,理想在追求单品的绝对统治力。
终极拷问:车企究竟该“做宽”还是“做深”?
理想的案例给出三个启示:差异化卡位比全面覆盖更重要,用户决策效率应成为产品设计的核心指标,资源警戒线决定战略边界。当蔚来ET5/ET5T双车并行引发争议时,理想的克制反而展现出另一种可能。
在“每月一款新车”成为行业标配的今天,李想的回应不仅是否认一款车型,更是对浮躁扩张潮的冷静抵抗。这场关于i7的“不存在”宣言,或许正是新势力穿越周期需要的战略定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