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这几年是一路狂飙,销量渗透率直接干到50%+,老燃油车眼看着被甩得影都快看不见。听起来是不是美滋滋的“国货逆袭”?可问题是,这速度飞得有点太顺风了,厂商们在营销的跑道上全力冲刺,研发和用户体验却被牺牲在后台。车造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吹得好不好又是另一回事——而这另一回事,正在成为一场声嘶力竭的马拉松。
一边是发布会上西装革履的高管用着比《天龙八部》还玄乎的命名介绍你新买的零部件,一边是用户在4S店里听得一脸懵,连自己花的钱买了个啥都不确定。啥“鲲鹏动力”、“凌波微步”,听起来像武侠大会现场,结果拆开看就是个普通马达。营销部门火力全开,研发部门却像配角,存在感比舞台后面的幕布还低。你说这是不是有点画风跑偏?
其实央媒这次的点名,能让很多消费者心里一个激灵——原来不止我觉得有猫腻啊!从“几分钟破万”到“订单注水”,这些套路早就是行业通病。某些车企仿佛掌握了“数字炼丹术”,上市几天公布的数据能顶一年销量,后续销量疲软也没关系,反正热度蹭到手了、用户从众心理利用完了,事就成了。老百姓买车想的是安全好用,厂商却忙着打造流量和噱头,这买卖逻辑已经变味。
表面上媒体下场批评,好像风声鹤唳、行业要开始自我净化。但说实话,这火力点得再亮,也烧不到实处。批评是批评,点名是不可能点名的——广告客户的面子,法务部的警告,都是媒体眼里看得见的围墙。暂时的舆论热闹像泡面里的热水,一过三分钟就凉了,乱象依旧躲在暗处继续发芽。
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浮夸的发布会、玄乎的零部件命名、注水的订单数字,其实是整个行业的一套“协作表演”。厂商用词造景,公关推波助澜,消费者在信息洪流里找不到北,最后买账的是自己。恍然大悟的时候,车已经开回家,花的钱拔不回来了。这场戏的剧本早早写好,营销是主角,产品是配角,消费者永远坐在最后一排,想看清舞台细节还得自备望远镜。更绝的是,有些厂商还自得其乐,迷信“黑红也是红”,哪怕被骂,也算免费广告。这种逻辑就像路边摊老板天天吆喝“这包子有点馊但特别有人气”,你敢买吗?
央媒的视评声音暂时让乱象收敛,但并没有真的触到根。毕竟市场的规则还在那里,就算数据再假,命名再玄,营销再花哨,只要没有硬性约束,厂商可以继续演。行业内的分歧反而更深有人喊要规范,有人说别坏了大家的流量局,这场争论最后可能只会让规矩更晚到来。
某些车企的创造力真是服了,既能造出看似升级的平庸配置,又能用武侠风给它戴上黄金面具,还能靠数字游戏营造热销假象。这操作,简直是把“忽悠”二字写进了企业文化手册。我是真想夸一句你们真是懂消费者心理啊——可惜是懂怎么套。
大家说,买车到底是为性能还是为故事?如果一个车型的真实销量连发布会数据都追不上,那我们买到的是车,还是营销部的一场话术表演?你更愿意选择一个默默研发的“闷声干活型”厂商,还是那个订单总是“几分钟破万”的“故事型”车企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