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用车社要聊点儿有嚼头的!
最近,法兰西那边,似乎有点儿“坐不住”了!
缘由嘛,还不是咱们华夏的新能源车,如同奔腾的江河,涌入欧罗巴市场,让他们一时之间有些手忙脚乱!
这数据,着实令人咋舌。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数达到三百万零八千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据一百零六万之巨,同比激增百分之七十五!
这绝非小打小闹,而是直接撼动了欧洲老牌汽车制造商的根基。
尤其以比亚迪为首,仰仗其领先的快速充电技术,简直是“倚强凌弱”。
试想一下,充电一刻钟,续航四百公里,这效率,谁与争锋?
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
这下,高卢雄鸡有点沉不住气了。
马克龙总统,一面标榜“我们并非贸易保护主义者”,一面大手一挥,为本土电动车企提供津贴,每辆车最高可达七千欧元!
这番操作,颇有些“口蜜腹剑”的味道。
这七千欧元是何等概念?
折合人民币超过五万元!
这笔资金从何而来?
说白了,还是法国民众的赋税。
实际上,就是用百姓的血汗,为本国车企续命。
这位马克龙先生,也颇具个性。
四月间还在索邦大学忧心忡忡地表示“欧洲或将衰落”,转眼便对中国电动车采取限制措施。
这变脸之快,堪比戏曲舞台上的绝活!
然而,成效如何呢?依我看来,效果恐怕不尽如人意。
先来看一看法兰西的电动车市场,中国品牌的占有率是多少?
百分之七点九!
没错,就是这么微薄。
如此微小的市场份额,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吗?
归根结底,还是底气不足啊!
前不久,慕尼黑车展,那景象,简直是欧洲汽车工业的“透视镜”。
一众欧洲车企的决策者,围着中国车辆,拆解研究,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雷诺的掌舵人甚至直言不讳:“欧洲汽车产业仅剩十年转型期!”
此话怎讲?说白了,就是技不如人!
咱们华夏的电动车,电池成本控制得当,快速充电技术领先,价格也更具竞争力。
反观欧洲车企,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充电速度迟缓,价格也相对昂贵。
在此情形下,价格战如何取胜?
单就电池成本而言,欧洲车企较之中国企业高出三成!
这三成的成本差距,直接体现在售价之上,消费者并非愚昧,谁会为了情怀额外支付数万元?
更何况,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态势已然天翻地覆!
德意志的大众,直接落户安徽,与江淮汽车合资建厂!
这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德国人也已认识到,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在新兴能源市场站稳脚跟。
唯有与中国企业携手,方能分得一杯羹。
而法兰西呢?
依旧在那里构筑壁垒,推行贸易保护。
这好比什么?
好比一位武林高手,不去精进武艺,反而整日想着如何限制对手的发挥。
这能奏效吗?
再放眼俄罗斯市场。
去年,中国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扶摇直上,达到百分之七十六!
那些退出俄罗斯市场的欧洲品牌,被中国车企鲸吞蚕食!
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仰仗关税,仰仗补贴,根本无法阻挡中国汽车的崛起!
法兰西当下所采取的策略,说白了,无异于给自家车企营造一种虚幻的繁荣。
让他们误以为,有了政府的庇护,便可高枕无忧。
然而,补贴终究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能源汽车,说到底,较量的是技术、成本与服务。
倘若技术滞后,成本控制不力,服务跟不上,即便政府给予再多的扶持,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这又好比什么?
好比一个学子,平日里疏于学业,临考前才抱佛脚,妄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
这可能实现吗?
马克龙的这番举动,着实有些“掩耳盗铃”的意味。
口头上高喊反对贸易保护,暗地里却偷偷摸摸地补贴本国车企。
欧洲车销售不畅,怪罪中国企业过于强大?
为何不反思一下自身电动车的续航与定价呢?
德意志人早已在安徽设厂,法兰西却仍旧沉浸在燃油车的黄金时代!
补贴力度越大,越发凸显出他们对于自身技术实力的焦虑!
消费者会用真金白银做出选择,他们绝非糊涂!
归根结底,汽车这门生意,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产品卓越,价格公道,服务周到,消费者自然会趋之若鹜。
依靠贸易保护,依靠补贴,只能苟延残喘,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对于法兰西此番举措,我只能说,颇有“刻舟求剑”之嫌。
当然,此事也警醒了我们。
咱们华夏车企,切不可因此自满自足,仍需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各位车友,你们对法兰西的这波操作有何高见?
是真能庇护本土车企,还是在饮鸩止渴?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