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个地方吧,说起襄阳和武汉,两座城市在省里可真算是“兄弟”,但也有那么点儿“掐劲儿”。我最近仔细琢磨了下,襄阳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它的核心产业——汽车产业,跟武汉其实是蛮重合的。大家都搞汽车、搞装备制造,新能源车也是搞得叮叮当当。表面看,好像撞车了,这竞争难免有点儿激烈。其实这不一定就是坏事,说不定最后能搞出点让两家都收益的事儿,咱们聊聊我的看法。
首先,襄阳地理位置不错,属于湖北的西北部,人口也有五百多万。面积大得很,小县市都管着一大堆。这么大块地,得有能撬动GDP的大产业,汽车就是头号选手。说到汽车,其实咱襄阳早有底子了,从八十年代起就磨磨唧唧,依托东风汽车搞出条完整产业链。这些年新能源、智能网联也开始上路,产业体系愈发成熟。2024年光是汽车净增产值就涨了300亿,放在全年GDP里,占了将近5%。新能源汽车产量暴涨140%以上,全省60%的比例都在襄阳跑出来。这发展势头,可真是赶上好年景了。
不过你要问咱襄阳为啥一直没法跻身湖北第一,甚至头几年还被宜昌超了,这问题挺有意思。我觉得,主要还是支柱产业高度重合——武汉也是汽车大哥大,襄阳也是汽车为王。你说在一个省里,两个核心城市都抢着干同一个赛道,资源分配上自然有点儿拉锯。武汉有省会光环,政策、资金、人才各种优先照顾。不管襄阳怎么努力,好多时候还是得看武汉的脸色。襄阳相当于老二,想改命可不容易。这点我觉得,襄阳跟武汉的汽车产业重叠,既是优势,又是短板。
优势在于,襄阳背靠武汉这棵大树,有产业链辐射带动。整车制造、零配件、动力电池这些领域,武汉那边出什么技术新东西,襄阳都能沾点光。两地高铁、交通便利,想搬点企业或者人才都方便。产业协轮发展,技术共通,产业集群效应很明显。襄阳搞新能源汽车产量提高得快,也说明合作有好处。但是吧,襄阳发展容易出现所谓路径依赖,靠着武汉溢出的东西起家,自己没搞出多少独家优势。一旦武汉往前迈得太快,襄阳要么被甩下,要么只能跟在后面吃点汤。
另外,政策资源啥的,武汉肯定拿得多。你比如说整车厂,武汉有14家大厂,零配件企业上千家,供应链两小时圈,搞得很集成。襄阳呢,新能源是有,但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这些新技术领域肯定还是滞后。襄阳搞招商引资是挺拼的,比如国家检测中心、自贸区什么的都拿出来了,但有时候转化成真金白银的进展,还是慢点。武汉那边政策支持快,景气指数高,像自动驾驶公交都能全国首开,这种行业示范作用比襄阳高出不少。
咱不得不说,襄阳这几年经济增速慢了一些,跟传统产业调整有关系。以前化工产业搬迁,GDP一度掉到2.4%,转型压力大,短期内增速就上不去。再加上一主两副的省级城市规划,武汉是主角,襄阳只能做副中心,么办法,资源分配自然也有局限。
不过话是这么说,襄阳要走得好,其实不妨从跟武汉的竞争合作中找突破口。襄阳要做的不是跟武汉一味撞线,而是搞差异化,做自己的特色产业。现在襄阳除了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也很强。轨道交通装备做得不错,襄州区还成了省级产业集群。再看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硅光薄膜这些新东西,三黍生物一投产,年营收都能突破200亿。电子信息产业也不差,光芯屏端网产业链正在往上拉,汉江大数据园区搞活了不少企业。医药化工比你想象的厉害,襄阳出口的维生素B1全球最大户,能占55%。
最值得期待的,其实是襄阳在培育煤磷化工这样的千亿级新产业。依托保康—谷城—宜城金三角,搞绿色循环经济,要达到千亿规模,这步棋下得对,能把襄阳的经济盘子做得更大。未来真要是这些新兴产业起来了,汽车固然还是大头,但襄阳整体结构就没那么依赖武汉了。
从目前趋势看,襄阳的汽车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整车制造、零部件链条都能自己转起来,核心企业像东风、比亚迪效果显著。还有八十多家“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各种转型升级步伐很快。然后国家高新区一直搞招商,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中心都落地了,联合省内外资源,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湖北整体汽车产业布局,其实是“武襄十随走廊”,襄阳在这中间,还是很重要的一环。咱一看数据,襄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是全省第一,商用车终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说明襄阳在产业效率上不比谁差。
但拼资源、拼技术,襄阳终究跟武汉有点不同。武汉眼界广,搞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政策资源拉得快,再有省会和区域中心的地位,外来投资、人才不缺。襄阳目前搞得多的是传统整车制造,新能源这几年突飞猛进,但产业升级可能还得再下几年苦功。武汉和襄阳怎么竞技呢?一是政策上有比拼,二是市场上有承接。武汉整车厂多,供应链完善,智能化、新能源化做得早又快。襄阳则扎根传统制造基础,但新能源这几年也开始冲顶。两地之间合作机会其实不小,技术资源、人才流动是双向的。
譬如说,武汉搞无人驾驶公交,这一模式能带动襄阳做示范点、技术转化。襄阳落地检测中心和大数据园区,也能吸引武汉相关企业来投资建厂。襄晖高铁开了以后,人才流动变得容易,哪边有技术哪边有项目,随时跨城通勤。所以,只要襄阳和武汉在产业匹配上搞点互补,各自分工,合作空间还是大的。这也是为啥我觉得双赢不是梦。
当然,两地之间要合作,也不能单纯追着武汉屁股后面走。襄阳必须结合自己的底子,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医药化工等优势发挥出来。咱有资源、有产业链、有技术基础,得敢于跟武汉搞差异化竞争,有自己的品牌和优势。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只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走出去,市场空间永远都有。襄阳也不能老想着“追排名”,而是要多想怎么把格局打开,结合自身优势,在整个湖北汽车走廊里抢到新机会。
话说回来,两地竞争也是一种推动力。武汉快、襄阳追,使得湖北的汽车产业整体在全国都很亮眼。省里一鼓励,下游城市一发展,整个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省内资源流、技术流、人才流也更加活跃。襄阳不能指望国家每年都输血,政策多发,但要学会结合自身条件,从合作中学创新,从竞争中学提升,让汽车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时发力。
最后我想说,襄阳的潜力还很大。现在襄阳做汽车产业越做越大,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数一数二。医药、化工、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也在往上突破。未来跟武汉协同发展,看起来是竞争,但只要资源能相互流通,人才能双向联动,产业链分工合理,结果很可能是双赢。这两座城市就像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大哥稳扎稳打,一个小弟拼劲十足。一块干才有好结果,光想着比谁更快,其实最后难成气候。襄阳要多发挥自己底子的优势,勇敢试创新,把新兴产业搞得红红火火,和武汉一道,把湖北的制造业做成全国第一方阵,我对此很看好。
眼下襄阳和武汉,你追我赶,汽车产业卷出新天地,再搭上新材料、医药、装备制造的大船,湖北省这条汽车走廊以后一定会更有活力,更有创新力,我等着看好戏。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