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你有没有过那么一瞬间,就是你对着一个你特喜欢的东西,突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但又巨膈应人的瑕疵?
就像你刚买的限量款球鞋,回家一看,鞋舌上居然有个线头。
你剪了它吧,心里别扭;不剪吧,眼睛里老有它。
那种感觉,就是完美的肥皂泡,“啵”一下,在你眼前碎了。
行,现在把这双鞋,换成一台热乎乎的小米SU7,雷军签名版那种热乎。
你提车半个月,车友群里各种晒图,风光无限。
结果,一个平平无奇的午后,太阳光斜着一打,你瞅着前挡风玻璃,好像……有几个字的印子?
你凑近了哈口气,用袖子使劲擦了擦——“测试车”。
我估计车主当时脑子里就一句“我**”。
这感觉,比你发现自己粉了多年的偶像,私底下脚踏八条船还震撼。
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印记,那是对你全部热情的公开处刑。
这事一出,小米公关那帮兄弟估计咖啡都洒了,反应那叫一个神速。
副总裁、总经理,俩“门神”往微博一站,一套标准说辞就出来了。
什么为了品控啦,随机抽检啦,贴个静-电-贴方便识别啦。
重点来了:“该现象是静电贴隐性留痕,通过湿毛巾可有效清除。”
湿毛巾。
哥们儿,真的,我听到这三个字的时候差点笑出声。
一台二十多万、承载着无数年轻人梦想的“Dream Car”,交付给用户时出现了生产流程上的重大疏漏,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一块湿毛巾?
这是什么黑色幽默。
这感觉就像你做完一个大手术,医生忘了根纱布在你肚子里,然后跟你说:“别担心,回家多喝热水,它自己就排出来了。”
这压根就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个态度问题。
或者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互联网思维”在造车这件事上的水土不服。
在软件世界里,发布一个有bug的版本叫“内测”,叫“快速迭代”。
用户是“小白鼠”,发现问题是给你的产品做贡献。
可车不一样,这玩意儿是铁做的,是带着一家老小在路上跑的。
用户要的是120%的可靠,不是陪你一起“成长”的参与感。
雷军,雷总,他是个营销天才。
他太懂怎么讲故事了,怎么把一个产品,包装成一个梦想,一种信仰。
发布会上,他穿着牛仔裤,像个邻家大哥一样跟你聊参数、聊情怀。
小米SU7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为发烧而生”的极客光环。
大家抢着下单,抢的不是一辆电动车,抢的是一个“和小米一起酷”的身份认同。
可“测试车”这三个字,就像一盆冰水,把所有“发烧友”浇了个透心凉。
它无情地戳破了那个“极致主义”的人设。
原来,我们眼里的“艺术品”,在出厂前,也可能只是流水线上一个贴着标签、等待被检查的“工件”。
那个帮你把关的人,显然有点粗心。
这事儿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把小米汽车逼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你承认流程有问题吧,显得你品控不行,这对于一个新品牌是致命的。
你不承认吧,非说这是个小意外,又显得你傲慢,对用户不够尊重。
小米选择了后者,试图用一块“湿毛巾”把大事化小。
这步棋,在我看来,是个臭棋。
它低估了这三个字在用户心里投下的阴影。
那不是一块污渍,那是一个问号。
这个问号会不断发酵:“既然这么明显的标签都能忘,那些我看不见的地方呢?电池包的螺丝拧紧了吗?自动驾驶的代码审核了吗?”
信任的崩塌,往往就是从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的。
所以,别再聊什么湿毛巾了。
这块印记能不能擦掉,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小米汽车品牌和用户之间,那层看不见的信任“静电贴”,似乎也留下了一道难以清除的“隐性留痕”。
这道痕迹,恐怕就不是一块湿毛巾能解决的了。
它需要的,是时间和无数台后续车辆的完美交付,来慢慢修复。
可问题是,在这个“杀疯了”的市场上,竞争对手们,会给小米这个时间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