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多车企争相涌入增程式赛道的浪潮中,享受那看似甜蜜的市场红利时,长城汽车却如一叶孤舟逆流而上。
“打死不做增程”,长城汽车斩钉截铁的态度,将技术路线的争议推向高潮。
在新能源汽车浪潮汹涌澎湃之际,魏建军仿佛一位独行侠客,手握利刃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精心布局着一场阳谋。
1. 长城打死也不做增程
作为行业头部车企,长城的一举一动总是备受外界关注。
近日魏牌高山预售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高呼:“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
这句看似情绪化的表达,绝非一时意气之下的博人眼球之言,而是长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其技术路线的宣言书。
穆峰透露,在选择动力技术路线的时候,长城汽车内部,其实针对独挡混联,以及增程两个方向做过多次激烈探讨和争论。
最终,长城认为增程技术虽然门槛低、成本低、开发难度小,但在中高速场景下能量传递链路太长,效率较低,能量损失较大。
而长城的Hi4混联系统在中高速场景,通过直驱缩短三分之二的传递路径,效率提高13%;在高速爬坡场景,通过档位调节发动机负荷效率,较增程再提升15%到20%。
对此,长城董事长魏建军的态度也很明确——长城不会选择增程式技术路线。老板都这样说了,看来长城是铁定不会做增程了。
2. 无人问津到备受追捧
事实上,增程并非什么新技术,而是很早之前就有了。
只不过以前大家认为,这是很落后的过渡技术,不值得去做。大多数车企对该技术嗤之以鼻,导致其汽车技术的舞台上无人问津。
例如2020年9月,大众集团中国区CEO冯思翰,炮轰增程式技术是“最糟糕的方案”,断言“发展潜力不大”。
2022年,时任魏牌CEO的李瑞峰公开表示:“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
直到新能源汽车浪潮涌起,增程式因为兼顾油车和电车的优点,在理想、华为问界等汽车品牌的推动下,增程式汽车开始大行其道,成为备受消费者追捧的“香饽饽”。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2023年预言,中国自主品牌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后来很多车企,确实都跟进了这一技术。
唯有长城汽车一直背手冷眼旁观,绝不盲目跟风。如今魏建军对增程拒绝的坚定态度,更让外界对其背后的考量充满好奇。
3. 魏建军布局一场阳谋
长城汽车似乎一意孤行,在行业中显的格格不入,但这正是魏建军精心布局的一场阳谋。
首先,魏建军拥有30多年造车经验,战略脚步坚定执着,不会轻易随波逐流。
在价格战硝烟弥漫的2024年,魏建军带领长城汽车,营收突破2000亿元大关,净利润也突破了百亿元,避开了新能源厂商价格战的“泥沼”。
对于增程,长城认为这不过是一时的潮流,难以承载起汽车技术发展的未来,而且还不如自家的Hi4技术好,自然不会轻易盲目跟进。
其次,通过放大市场声量,长城得以借此机会大力宣传自家的 Hi4 技术,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四驱平权”战役。
长城汽车从用户日常出行场景出发,研制出全球首创智控四驱电混技术——全新Hi4,前后轴双电机串并联电四驱创新构型。
长城将Hi4下放至15万元级车型,把四驱的卓越性能,以更加亲民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消费者,打破了以往四驱汽车高不可攀的固有印象,极大地提升了长城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当大多数企业纷纷投入增程式的怀抱中时,长城悄悄布局了覆盖轿车、SUV、皮卡、重卡的混动体系。
这种“全场景覆盖”的野心,显然是增程这个过渡技术无法承载的。
因此,长城汽车在动力领域坚守“泛内燃机战略”,坚持“燃油+混动+纯电+氢能”四轨并行,围绕场景需求进行差异化布局。
在激流中站稳,比盲目追逐浪潮更需要智慧。当行业为短期红利疯狂时,魏建军的“慢哲学”,可能恰恰是通向未来的船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