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中科院破固态电池难题!续航翻倍告别自燃

固态电池突破引变革

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电动车吗?担心续航不够,又怕电池起火?最近,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顶尖科研团队在固态电池领域接连传来好消息。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有望解决电动车现在最大的问题,还可能彻底改变整个新能源行业,甚至带来一个万亿级别的新市场。

清华、中科院破固态电池难题!续航翻倍告别自燃-有驾

固态电池:下一代技术突破

要明白这些突破有多厉害,咱们得先说说为什么固态电池被称为“下一代电池技术”。

现在我们用的电动车,大多数都是用液态锂电池。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问题也挺明显的:第一,能量密度已经快到极限了。同样的体积和重量,能装的电不多,这也就是为啥很多电动车续航很难超过600公里;第二,安全性也不太行。液态电解质就像易燃液体,一旦电池短路、撞了,就容易发热甚至起火,这也是很多人不敢买电动车的原因。

而固态电池呢,就是把原来的液态电解质换成更稳定的固态材料。这么一改,好处就来了:一是安全性大大提升,固态材料不容易着火,就算电池被扎穿或者过充,起火爆炸的风险也小多了;二是能量密度明显提高,理论上能让电动车的续航轻松翻倍,甚至达到1000公里以上。

正因如此,全球的车企和科研机构都在盯着这块“香饽饽”。有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固态电池的市场规模就能突破万亿,中国还有望拿下四成的份额。今年2月,国家也已经把它列为重点攻关的方向之一。

固态电池突破性进展

不过呢,固态电池的研发其实挺难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界面接触”。在传统的液态电池里,液体可以很好地和电极贴合,离子跑得也顺畅。但到了固态电池,就变成了“固体对固体”,如果贴不紧的话,离子就容易“堵车”,导致电池内阻大、充电慢、寿命短。

最近,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团队,正好解决了这些老问题。清华化工系的张强教授团队,想出了一个“柔性方案”——他们研发了一种叫“含氟聚醚电解质”的材料,可以说是固态电池里的“万能胶水”。这种材料在生产的时候是液态的,灌进电池之后一加热就能变成固态,牢牢地粘在电极表面,完美解决了接触不好的问题。

用这个材料做出来的8.96Ah软包全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每公斤604瓦时,比现在市面上最好的电动车电池还要高不少。更厉害的是安全性测试,把电池充满电后用钢针扎穿,或者放在120度的高温下,居然一点事都没有,既没着火也没爆炸,真正做到了“又快又安全”。

智能材料与电池技术突破

中科院金属所的思路更偏向“多功能”,他们研发了一种叫“智能聚合物材料”的东西。这种材料不仅能让离子自由通过,还能自己储存一点电,就像给电池装上了“双引擎”;更厉害的是,它特别柔软,能弯折两万次都不坏——这说明以后不只是电动车能用,像折叠手机、可穿戴设备这些产品也能用上高性能的固态电池,不用担心一弯折就报废了。而且,如果把它当复合正极的电解质用,还能让正极的能量密度提升86%,相当于电池的“储电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中科院物理所的黄学杰研究员团队,则是解决了固态电池“寿命短”的问题。电池用久了,锂金属负极和固态电解质之间容易出现小缝隙,影响性能。他们的办法是在电解质里加点“碘离子”,这些离子就像是“维修工人”,在电池工作的时候会自动跑到有缝隙的地方,形成一层保护膜,还能把锂离子吸引过来填补缝隙,让电极和电解质一直贴得紧紧的。用这个技术做出来的电池,在实验室里循环充放电2400次后,容量还能保持在90.7%左右,相当于一辆电动车用上十年,电池的容量也不会明显下降。

固态电池引领未来出行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不都是实验室里的东西吗?离我们平时开车还远吧?”其实不然,这些技术突破已经在为量产打基础了。对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买到续航超过1000公里、充电30分钟就能充满电的电动车,而且在极端情况下也不用担心起火的问题。这样一来,续航焦虑和安全问题都会大大缓解。

不仅如此,固态电池的发展还会带动一系列新产业,比如电动航空——“空中出租车”可能从概念变成现实;还有人形机器人,它们需要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电池作为“心脏”。甚至连储能电站也会变得更高效、更安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都将因此焕发新的活力。

当然,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解决成本控制、生产工艺优化等问题。不过现在方向已经很明确了,技术突破也在加快。在新能源这场关系未来的竞赛中,清华、中科院等机构的成果,不仅让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站稳了脚跟,也让我们看到了“电动车彻底变革”的希望。也许用不了多久,“续航超1000公里、告别自燃”的电动车,就会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