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海外销量遇冷俄罗斯,拉美逆势增长,2025上半年看点

如今,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很多人家里都开上了小汽车。

要是你留心观察,会发现马路上跑的国产车是越来越多了,而且不光是在国内,在国外很多地方,也能看到咱们中国品牌的汽车了。

这说明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确实是发展起来了,都开始走出国门,去全世界做生意了。

这事儿听着挺让人自豪的,但真要做起来,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长城海外销量遇冷俄罗斯,拉美逆势增长,2025上半年看点-有驾

最近,国内一家很有名的车企,长城汽车,就遇到了点事,正好能让我们看明白,中国车企在海外闯荡,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长城汽车给自己定了个挺大的目标,说是在2025年这一年,要在国外卖出去52万辆车。

这个数字可不小,说明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

但是,时间过了一半,上半年的成绩单出来了,一看,只卖了19.8万辆。

这不光是比去年同期还少了一点,更重要的是,离全年52万辆的目标,连一半都还没完成,只完成了大概38%。

这就好比说,你计划一年挣10万块,结果半年过去了,你兜里才揣了不到4万,下半年你得拼了命地干,压力肯定特别大。

长城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们下半年得卖出比上半年多一倍还不止的汽车,才能勉强完成任务,这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做生意最怕的就是比较。

就在长城为了销量发愁的时候,国内另外几家车企在海外市场可是风生水起。

比如奇瑞汽车,上半年在国外就卖了54.8万辆,不仅完成了目标,还超额了。

还有我们都熟悉的比亚迪,靠着新能源车,上半年在海外也卖了47.2万辆。

这么一对比,长城的压力就更大了,不光是跟自己比有差距,跟同行一比,这差距也挺明显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为什么上半年的业绩会不太理想?

长城海外销量遇冷俄罗斯,拉美逆势增长,2025上半年看点-有驾

主要原因出在了一个国家——俄罗斯。

在过去,俄罗斯可以说是长城汽车在海外最大的市场,是他们的“福地”。

就拿去年来说,长城在海外卖的车,有一半都是卖到了俄罗斯,可见这个市场对他们有多重要。

但是,从今年开始,情况突然变了。

俄罗斯为了保护他们本国的汽车产业,提高了一项叫做“汽车报废税”的税率。

这个税说白了,就是给所有进口到俄罗斯的汽车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成本,让外国车卖得更贵。

长城汽车之前在俄罗斯主要是靠直接出口整车过去卖,这一下,成本上去了,价格优势没了,车自然就不好卖了。

今年上半年,长城在俄罗斯的销量一下子就下降了21.5%,跌得非常厉害。

最重要的市场出了问题,整个海外的总销量自然也就被拖累了。

这件事也给所有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光靠把产品运出去卖,风险太大了,万一对方国家的政策一变,你就可能一夜之间陷入困境。

就在北边的俄罗斯市场遭遇寒流的时候,地球另一端的拉丁美洲,却传来了一点好消息,给长城带来了一丝暖意。

特别是在巴西这个国家,长城汽车的销量出现了逆势增长。

今年上半年,长城在巴西卖了大约1.5万辆车。

这个数字单看可能不多,但关键在于它的增长势头。

长城海外销量遇冷俄罗斯,拉美逆势增长,2025上半年看点-有驾

跟去年同期相比,这个销量足足增长了20%。

在整体业绩下滑的情况下,能有这样一个增长点,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

也正因为如此,巴西一下子就成了长城在海外的第三大市场。

面对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长城汽车的决策者们迅速调整了策略。

既然俄罗斯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了,那就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更有潜力的拉美市场去。

他们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不再仅仅是把车卖到巴西,而是要直接在巴西建工厂,在当地生产汽车。

今年8月15日,长城汽车在巴西圣保罗州的工厂就正式揭幕了。

这座工厂的来头还不小,它的前主人是世界闻名的豪华品牌奔驰。

前几年,奔驰觉得在巴西的生意不好做,就决定关闭工厂不干了。

长城汽车抓住了这个机会,在2023年把这座现成的工厂给收购了过来。

能接手奔驰的工厂,本身就说明长城的制造水平和实力得到了认可。

现在,工厂里的焊接和喷漆车间已经开始运转,雇佣了530名当地的巴西员工。

更重要的是,长城对这个巴西工厂有着非常长远和细致的规划。

他们计划首批在巴西生产的车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长城海外销量遇冷俄罗斯,拉美逆势增长,2025上半年看点-有驾

比如在中国卖得非常火的哈弗H6 SUV,还有硬派越野车哈弗H9,以及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的长城炮皮卡。

这些车型都是长城的明星产品,很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长城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计划,那就是在一年后,开始在巴西生产一种可以使用乙醇燃料的混合动力汽车。

为什么要生产这种车呢?

因为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生产国,他们用甘蔗就能制造出大量的乙醇燃料,这种燃料在巴西非常普遍,而且价格便宜。

生产能用这种燃料的汽车,无疑会大大降低当地车主的使用成本,这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为当地市场量身打造产品。

长城在巴西的这步棋,看得非常远。

工厂初期的年产量是3万辆,计划到2028年,把年产量提升到5万辆。

工厂的员工数量,也计划在明年年底前,从现在的500多人增加到1000人,实现两班倒生产。

这些都表明,长城是真心想在巴西扎下根来,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来卖车的。

长城巴西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还透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他们希望在明年,工厂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有35%都来自巴西本地采购。

这个35%的比例非常关键,一旦达到了这个标准,他们生产的汽车就可以被视为“巴西制造”,然后就可以免关税出口到阿根廷、乌拉圭等其他南美洲国家。

这样一来,巴西工厂就不再仅仅是服务于巴西一个国家,而是成为了长城辐射整个南美市场的战略基地。

所以,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长城汽车正在经历的转变。

在俄罗斯市场的挫折,虽然带来了阵痛,但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单纯依靠贸易出口的模式是多么脆弱和被动。

而在巴西投资建厂,虽然前期投入巨大,见效也慢,但这是在打基础,是在建立一个能抵御风险、深度融入当地的根据地。

这代表了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思路的成熟和进化,从简单的“卖产品”,走向了更高级的“建生态”。

这不仅是长城一家的故事,也是所有想要成为世界级品牌的中国企业,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