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夏秋之交,小米汽车旗下首款车型 SU7 因多次 “冲进绿化带” 引发行业关注。从南京试驾事故中的电池起火到广州碰撞后的剧烈燃烧,再到车主因极端事件的失控操作,一系列意外不仅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在复杂场景下的安全隐患,更将小米汽车推上了技术可靠性与用户信任的风口浪尖。
2025年5月,一场由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的集体退车行动,将这家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推入舆论风暴中心。这场风暴的核心,不仅是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功能争议,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营销与用户信任的深度博弈。当“参数神话”遭遇现实检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行业困局?
事故现场视频显示,SU7 的门把手设计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开启,延误了逃生时间。尽管小米官方迅速回应称 “路面湿滑导致操作不当”,但车主质疑声集中在辅助驾驶系统的可靠性 ——“方向持续偏向路牙,驾驶员双手未握方向盘,更像是系统失控而非人为失误。”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车主提出第三方检测诉求时,小米以 “防止二次燃烧” 为由将车辆拖回门店,进一步激化了 “掩盖真相” 的猜测。
二、争议本质:技术营销的“擦边球”与用户信任的瓦解
1. 模糊话术的法律风险
小米早期宣传中,“复刻纽北原型车”“内部结构改动”等表述暗示了功能价值,但量产版未保留完整风道设计。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表述可能违反《广告法》,若功能差异直接影响购买决策,车企需承担欺诈责任。
2. 用户共创的“双标”困境
小米以“用户共创”为卖点,却在功能调整时缺乏透明沟通。例如OTA限制性能未提前告知,被批“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3. 行业通病:参数焦虑与基础缺失
事件折射出新能源车企的普遍困境:过度追求“百公里加速2.78秒”等参数标签,却在基础功能上弄虚作假。碳纤维沦为装饰、空气动力学设计变成“平面稿”,消费者开始质疑“重新定义汽车”的豪言究竟是创新还是话术。
值得关注的还有一起非典型事件:山东临沂车主因车辆被租借拍摄色情视频,车牌未打码导致隐私泄露,在极度愤懑中驾车撞向绿化带。尽管这起事件与车辆性能无关,却暴露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新课题 —— 当汽车成为高价值动产,用户对车辆使用场景的控制权与安全感正在重新定义。有业内人士指出,此类极端案例虽属个例,但反映出车企在用户服务链条中,仍需加强车辆使用监管与隐私保护机制。
回到技术本质,新能源汽车的 “绿化带事故” 高频发生,与电池布局密切相关。底盘电池包的扁平化设计导致车辆重心降低,提升操控性的同时,也让底部磕碰风险加剧。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汽车因托底、碰撞引发的电池事故占比达 37%,成为起火主因。小米 SU7 的争议,某种程度上是行业共性问题的集中爆发。
四、雷军的“至暗时刻”与小米的抉择
1. 危机公关的得与失
雷军虽在微博坦言“过去一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但“挤牙膏”式回应加剧不满。更改微博评论门槛(仅允许关注100天以上粉丝评论)更被视作逃避质疑。
2. 法律与商业的平衡难题
法律层面:若虚假宣传成立,车主可针对碳纤维机盖主张“退一赔三”,但整车退换需证明核心功能欺诈;
商业层面:同济大学专家指出,按现行三包法,车主退车诉求难成立,但品牌口碑损失远超法律成本。
3. 行业启示录
用户教育:需明确区分“性能提升”与“情感投射”,避免为“纽北同款”等标签盲目买单;
监管升级:工信部已强化辅助驾驶宣传规范,车企技术话术面临更严审查;
数据透明:智能汽车行车数据如何在隐私保护与责任认定间平衡,成行业新课题。
结语:重建信任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
正如维权车主所言:“我们不怕产品有缺点,怕的是企业把缺点当卖点。”当“雷军神话”的光环褪去,小米汽车若想穿越周期,必须直面三个拷问:
如何平衡营销创新与技术严谨?
如何在用户共创中避免“双标”操作?
如何用透明沟通替代危机公关的“文字游戏”?
这场退车风波不仅是小米的危机,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警钟。唯有回归产品敬畏与用户真诚,才能让“重新定义汽车”不止于口号。
互动话题:
你会因品牌情怀购买科技企业造车,还是更信任传统车企?小米该如何挽回用户信任?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