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主角还是那位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贾跃亭。
说起他,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下周回国”的段子,还有他那台造了快十年、价格高得吓人,但总共也就卖了十几台的法拉第未来FF 91。
按理说,这样的成绩单,基本上就算是在造车这条路上走到头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贾跃亭不仅没倒下,反而又带着一个爆炸性新闻回来了:他的新品牌推出了一款MPV,叫FX Super One,一开启预订,订单量据说一夜之间就突破了一万台。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懵了。
一万多台订单是什么概念?
这比他过去将近十年卖出去的车加起来还要多几百倍。
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回又是谁这么有魄力,敢给贾老板的梦想买单?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
这事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疑点重重。
首先,这款新车刚一亮相,眼尖的网友就看出来了,这车的外观,怎么跟咱们国产的长城魏牌高山MPV长得一模一样?
从车身轮廓到线条设计,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一时间,“抄袭”、“换壳”的说法就传开了,毕竟以贾跃亭过往的行事风格,大家有这种怀疑也正常。
如果说外形相似还能解释成巧合,那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更让大家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了。
在贾跃亭自己团队发布的发布会回顾视频里,有网友用放大镜看出了一个大问题:当贾跃亭的手在车内那块巨大的中控屏幕上演示操作时,他的手竟然直接从屏幕上“穿”了过去,就像电影里的幽灵一样。
这就很明显了,那块看起来科技感十足的大屏幕,根本就不是实物,而是后期用电脑技术P上去的。
这下网上可就炸了锅,各种调侃都来了,说“贾老板这是造车造出了魔术效果”、“认真起来连自己都骗”,基本上都把这当成了一场为了融资而演的闹剧。
就在大家以为这又是一场“PPT造车”的经典戏码时,事情的发展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法拉第未来和长城汽车方面都出来说明了情况,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抄袭,而是双方正儿八经的深度战略合作。
那台FX Super One,是得到了长城魏牌高山官方授权的合作车型。
长城汽车,正是贾跃亭提出的一个宏大计划——“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那么,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到底是个啥呢?
说白了,这是贾跃亭想出来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精准地抓住了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痛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无论是技术、成本还是生产效率,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
我们的车又好又便宜,但问题是,怎么才能顺利地卖到美国市场去呢?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那边设置了很高的贸易壁垒和关税,动不动就用各种法规来限制中国汽车。
中国车企想靠自己硬闯进去,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这时候,贾跃亭和他那个虽然业绩不佳但身份特殊的法拉第未来公司,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法拉第未来(FF)最大的价值,已经不是它造出了什么车,而是它有一个谁也替代不了的身份:它是一家在美国本土正规注册成立了十一年的美国公司,完全符合美国当地的法律法规。
这就好比,贾跃亭手里握着一张宝贵的“美国户口本”。
有了这个身份,所谓的“桥梁”就搭起来了。
具体的玩法是这样的:像长城汽车这样的中国车企,把自己已经非常成熟的车型平台、技术和各种零部件提供给法拉第未来。
然后,利用法拉第未来这个美国公司的身份,以相对低得多的关税,把这些优质的中国零部件运到美国。
最后,在法拉第未来位于美国的工厂里进行最后的组装,贴上FF的牌子,作为一款“美国本土”汽车在美国市场上销售。
这么一解释,大家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
对于长城汽车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条进入美国市场的“绿色通道”。
它不需要自己去美国投几百上千亿建工厂,也不用去跟复杂的贸易政策硬碰硬,用一种很轻巧的“轻资产”模式,就把自己的好产品送到了美国消费者面前。
而对于贾跃亭来说,他也不再需要从零开始,花无数的钱和时间去研发一款全新的车了。
他只需要利用好自己手里这张“美国公司”的牌,就能直接用上中国最顶尖、最成熟的汽车产业链资源。
他从一个苦苦挣扎的造车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整合中美资源的中间商和渠道商。
这笔买卖,对合作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一万多台的订单和发布会前刚刚到位的1.05亿美元新融资,一切就都合理了。
那一万多台订单,很可能并不全是普通的消费者个人下的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来自于像长城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看好这个模式的经销商和企业客户。
他们下单的目的,一方面是表示对这个“桥梁战略”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向资本市场释放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个模式是可行的,我们是玩真的。
而那些精明的投资人,他们这次投钱,也不再是为贾跃亭那个听起来有些虚无缥缈的“造车梦”买单了,他们投资的是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连接中美两大汽车市场的全新商业模式。
这个故事,比单纯造一台顶级豪车,要性感得多,也现实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