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最近好像又要热闹起来了,重庆一批造车企业排队拥堵,俨然一副“群英会”的味道,谁都盼着赶在行业风口上加个速,把股票拉高,把国际名头做起来。
赛力斯9月25日刚官宣被证监会备案,打算去香港发3.3亿H股,第二天A股就欢呼着涨出了新高度,全市值飙上2568亿,财报更是张嘴就来——上半年净赚30亿,一年多八成还多!
这进度,说慢也不慢,三月底刚放话要上市,转眼半年多点批文到手,动作利落得很。
说实话,仅凭“钱多才敢花”,也难怪这家董事长张兴海会多次喊话:“维持竞争力就是得砸资金。”
他们的算盘很明白,国内外市场一块干,不过外头的压力可一点没松。
这次上市,七成新发股份拿去折腾研发,剩下的大部分拿来搞销售网络、建设充电站,最后还留了点零头防身。
一纸财报攒出近30亿净利润,靠的全是把高端电动车卖到了全球62个国家,比如欧洲那些“汽车大本营”,德国、挪威都不落下。
不过,数据查一查——这三年来海外营收时上时下,最新一年还略微走了下坡路,42亿,没去年多。
车企说要“本地化”生产,迎合当地设计口味,还要自建、合资模式轮番上阵,听起来很费劲也很拼。你说,把不同国家的客户都伺候好,比做汽车还难。
而赛力斯新研发基地,三月才开工,地下结构就已经封顶,进度倒是没拖后腿,投了31亿,预计2026年完工,咱且看着后头怎么收尾。
截至眼下,账面资金体量也能看得出日子没那么紧张,流动资产六成以上都是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反而在缩小,这说明卖车后回款速度妥妥地加快了。
再瞅瞅重庆另一家车企——千里科技,这速度也跟赛力斯有得比,9月中旬刚宣布要换个英文名,冲港交所上市搞个新形象,好像打算脱胎换骨。
奔驰最近果断入股,成了第五大股东,这一笔合作可把瞩目度拱起来,毕竟“奔驰+重庆厂”这个组合本身就新鲜。
据说千里科技在这次港股发行的时候请了香港安永当审计,还是打算发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看起来计划有条不紊。
夫妻店小作坊那套已经落伍了,现在所有参与冲刺的重庆车企没有一个甘于只做老三老四,资本、技术、渠道三路并进,谁都想分一杯更大的羹。
重庆官方这几年力推“智能汽车之都”,政策扶持下,赛力斯和千里科技这一行人的“上市冲刺赛”显然不是闲着闹着玩的,背后全是资源拉扯和战略赌局。
现在整个电动车市场,主机厂们卷得都快冒烟了,涌进来的新品牌多如牛毛,但死掉的也就转眼之间,技术跟不上就OUT,资金链断了更不用提。
对赛力斯,大家最关心还是:市值冲高后,怎么让增长曲线不掉头,能不能用科研费砸出真功夫?
对千里科技,奔驰这个盟友到底能带来什么?新技术、新供应链、新标准?现在谁都只能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都想跑赢2025年这个关键时间点,拿到证监批文后有效期就十二个月,政策窗口短暂,错过了岂不是要重头申请,那成本可不是开玩笑。
这条上市路,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跟速度赛跑,和资本市场的节奏对着来,谁能准时完成、股价还能稳住,就是赢家。
但也有业内老炮冷笑着说:IPO扎堆不一定全是好事,有本事上得去,还得守得住,港股可不是“谁来捧场就能上天”,最后多半还得全球市场给打分。
说真的,现在电动车行业有点像电子游戏大混战,一轮一轮拼技术、抢市场、搞融资,谁也不敢停。
谁都新闻稿写得漂亮,谁都想做智能汽车之都的“关键一子”,但说到底,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站稳脚跟,比“在本地当老大”还难得多。
赛力斯这波冲港股,外头人看着风光,其实更像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革新,钱砸的再多,没技术硬核也撑不住。
千里科技这边,跟奔驰牵手,大概率是奔着长远合作,供应链升级、技术互通,可规则也是越来越复杂,光有大牌加持未必就能守住市场。
别忽略一点,国内市场是“卷王之王”,主机厂们都在“拼刺刀”,除了产品,还得拼服务、渠道和品牌,头顶的压力说看不见是骗人的。
但转眼一想,这波港股上市是不是“破局”的唯一答案?未必。
资本市场今天热明天冷,行情变化快得让人脑壳疼,上一秒股价暴涨,下一秒就有可能跳水。
两家企业这轮冲刺,既想拿钱也想拿牌面,上市只是第一步,真正考验是能不能撑过资本发烧的那阵,把海外市场真刀真枪做起来,建立牢靠地盘。
回头要说重庆的“智能汽车之都”愿景能不能实现,现在谁都不敢拍胸口,那是百亿级、千亿级的系统工程,光IPO成功了还不代表“故事讲完了”。
企业上市,短期看是资金盘旋转,长线看是品牌和技术的生命力,谁能在内卷和淘汰之间活下来,才有资格说“把车卖到全球”。
好像大家都在讲“站稳脚跟很难”,换个思路,也许重庆车企需要的不是一波构思漂亮的上市潮,而是真正能撑住海外冲击的技术底气和渠道韧性。
说白了,资本市场上的胜负手,最后还得落在产品和市场现实上。
这几年,国内电动车公司“外战”经验逐渐丰富,比如欧洲市场门槛高、用户挑剔,对企业来说本地化制造是不得不面对的苦差事,同时渠道怎么建设,怎么维护客户,都是头两大的麻烦事。
赛力斯这三年海外收入其实没持续螺旋上涨,反倒小幅后退,也给人一个提醒:不是进了欧洲市场就能稳抓订单,竞争、政策、消费习惯都在左右结果。
研发基地建好了,科研投入砸下去,最好能换来几款真正能“打爆全球”的爆款,光讲方案可不行,得真有货。
而这场港股冲刺,大部分人都想知道,下半年是不是还有更多重庆车企跟进,是否真像媒体说的形成“梯队效应”,还是只剩下个别头部企业硬撑场面。
不过,也没法完全否定上市的积极作用,至少资本活水引进企业,日子能宽裕点,创新项目敢投资,渠道扩张有底气。
但凡投资行业的人都懂,这个圈子随时有人说“钱多就能干大事”,殊不知有钱烧不一定能逆风翻盘,技术、品牌、团队、供应链,这些才是真正磨人的细节。
千里科技跟奔驰的故事也不是一帆风顺,背后合作细节决定能不能做出让欧洲市场认的车型,也决定两家能不能“门当户对”。
如果赛力斯和千里科技能抓住港股机会,并用足够的技术优势稳住海外收入,那重庆车企就离“智能汽车之都”的美梦近一点。
反过来看,两家企业都在抢占时间窗口,证监会批文一年有效期,显然要跟市场节奏赛跑,错过了不是小事儿。
企业家们都在跟时间赛跑、跟同行赌一口气,这场比赛不只比资金,更比认知和勇气。
或许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这些重庆车企到底能不能在港股扎根,资本市场的风是不是能一直吹着?
又或者,港股只是“战场”的起点,真正难的是全球市场的攻防——产品、渠道、品牌,哪个都能左右结局。
这场戏还远没到大结局,但你怎么看重庆车企冲港股的这波操作,觉得谁会是真正的赢家?你是不是也被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四国大战”搞晕了?欢迎吐槽,一起聊聊。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