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解决电车充电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老头乐”?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官方出手,一键解决”的通稿,我作为一个中年电车车主,心态都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好好好,总算有人管管了”,另一方面是“就这?这不早就该有了吗?”。今天这个“浙里充”就是个典中典的例子,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有点玄学。

这事的开局,就充满了行为艺术感。一群最聪明的脑袋,花了最多的钱,造出了号称通往未来的电动爹,结果发现,这爹的续命问题,最后居然要靠“浙里办”这种充满了体制内气息的App来兜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赛博朋克?就好比你苦心修仙,练成了元婴,飞升在即,结果天劫劈下来的时候,你发现你最大的仰仗不是法宝仙术,而是社区王大妈给你办的雷击险。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为什么说解决电车充电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老头乐”?-有驾

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因为过去几年,整个新能源车圈,尤其是充电桩这块,突出一个“不务正业”。每个车企,每个能源公司,都想自己当“雷电法王”,搞自己的充电标准,自己的App,自己的会员体系。特斯拉是苹果,我有我的封闭生态;蔚来是海底捞,我有我的换电服务;小鹏是安卓,我兼容并包但总有点小bug;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像是运营商,覆盖广但体验时好时坏。

大家都在跑马圈地,都想把用户圈在自己的“压缩毛巾”里,然后加水泡发,变成自己的私域流量。结果呢?结果就是把消费者当猴耍。我手机里为了充电,下载了十几个App,每个App里都得存点钱,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是在养蛊。找个充电桩,跟玩侦探游戏一样,先打开Aapp,没有;再打开Bapp,坏了;打开C app,被油车占了。那种在高速服务区,顶着35度大太阳,看着最后5%的电,和另一个车主抢唯一一个能用的充电枪的心情,三体人看了都得连夜重启纪元。

为什么说解决电车充电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老头乐”?-有驾

这时候,“浙里充”出来了。它想干嘛?它不想跟你玩什么品牌玄学,也不想搞什么用户信仰。它不装了,摊牌了,它的逻辑简单粗暴到返璞归真:我不管你是什么牌子的桩,不管你是什么车,只要你在浙江地界上,就得听我的。我来当这个武林盟主,把你们这些乱七八糟的门派全部整合起来,搞一个充电桩的“任意门”。

这东西的本质,是国家队下场,用看得见的手,去梳理这个乱成一锅粥的充电桩江湖。它就像一个看透了一切的老大爷,对着一群打得头破血流的小年轻说:“都别吵了,听我的。”你去看它的功能,“筛选距离、充电速度、是否空闲”,这不都是最基本的需求吗?可就是这么基本的需求,之前愣是没人能好好解决。加大加大加大,用户要的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稳定。

我甚至有时候觉得,买电车就是给自己的人生上了一堂关于‘耐心’和‘规划’的付费课程,学费就是我的头发。

所以,这玩意儿是灵丹妙药吗?是,也不是。说是,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起码让你在找桩这件事上,从“地狱模式”切换到了“普通模式”。但说不是,因为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桩就是不够,油车占位就是管不住,节假日高峰期排队就是能排到你怀疑人生。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个导航Pro Max版,它能告诉你哪有吃的,但它不能保证你去了就有座,也不能保证菜做得好吃。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把一个便民App,硬生生解构成了一场关乎国运的修仙渡劫。可能是我疯了,也可能是这个世界本来就这么颠。

你看,这才是反技术崇拜的最终体现。我们总以为决定电车未来的,是什么800V高压平台,什么麒麟电池,什么智能座舱。但现实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决定你国庆能不能开着电车顺利回家的,可能就是一个UI设计得不那么酷炫,但数据最全的政府App。这叫什么?这叫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用魔法打败魔法。

为什么说解决电车充电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老头乐”?-有驾
为什么说解决电车充电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老头乐”?-有驾

因为我真的开过电车跑长途,我知道那种绝望。那种看着一个个充电桩在地图上是亮的,开过去却是灰的,或者被一辆燃油车霸占得理直气壮的无奈。这时候,你需要的不是马斯克的星辰大海,也不是李斌老师的情绪价值,你需要的是一个能用的桩。能用,就是硬道理。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解决电车充电问题的终极答案是什么?不是超级快充,不是换电,也不是这个App。是让老头乐合法化。你信不信,只要大爷们的战场从人行道转移到充电站,只要他往那一躺,充电桩前面的油车挪得比谁都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物理学圣剑,这才是掀桌子式竞争的最高形态。就问你怕不怕?

为什么说解决电车充电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老头乐”?-有驾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