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对新能源车的环保理念划出了两派:一边相信那些数字,一边偏向自己的口袋。
德国专家刚刚发表观点,说中国的电动车比油车还要脏,朋友圈一下子炸开锅了。有买电车的气得想退车,准备换油车的反而有点犹豫不决。我觉得这事儿啊,根本不是那些二氧化碳数字的事情,而是谁抢了谁的饭碗。
关于电动车到底是不是环保的事儿啊,别急着吵架,咱们还是看看身边的细节。上个月,慕尼黑的汉斯算了一笔账——中国制造的电车比当地的车便宜八千欧,电费一年下来还能省下三台新手机的钱。德国专家说电动车排放高,可他自己开的油车倒没有拿出来说说?更有趣的是,欧盟刚把中国电车的关税从17%调到38%,结果德国大众ID系列半年销量一下子跌了两成。谁着急,谁心里都清楚得很。
你别信那句“电动车每公里排200克二氧化碳,油车才150克”的话。别开玩笑了,这数据是根据2019年中国电网煤电占比最高那会儿算的。现在,到了2023年,中国的风光装机量已经居全球第一,电网中的煤电比例也降到了56.2%。再说啦,德国自己也有26%的煤电呢,怎么就非得盯着中国不放?有时觉得,环保这事儿压根儿不是谁先背锅、谁背得起的事。
跑一公里到底排多少碳?今年6月,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发布了全生命周期的测算结果,发现电动车比油车低了三到七成。每百公里用15度电,按照中国的平均碳排放强度算,大约是82.5克公里。包括电池生产、运输和回收在内,电动车整体还是比油车更环保。不过,德国一些媒体偏偏喜欢拿轮胎和刹车粉尘来说事儿,强调电动车比油车重了三四百公斤,轮胎磨损更厉害,PM2.5的排放量能翻三倍。你觉得这是环保焦虑,还是产业上的担心呢?
咱们这边的新能源产业真是各种花样百出。宁德时代在慕尼黑把电池回收效率搞到95%,比亚迪还给德国的出租车提供特别耐磨的轮胎,能跑20万公里。蔚来在汉堡建了光伏直充和换电站,但德国媒体似乎没怎么炒作。倒是德国环保局琢磨着要不要给电动车收点粉尘税,轮胎厂的股价一下子涨停了。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儿魔幻现实主义啊?
最有意思的不是谁更脏,而是谁更能算账。在慕尼黑的街头,新能源车是越来越普遍了,可电价涨得挺厉害,也有不少厂子还在抢煤电。环保组织搞了个实验:两辆同款车,一辆用煤电充,一辆用风电充,结果用风电充的那辆,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只相当于煤电充的三分之一。德国人问:你们怎么买绿电套餐?要说环保的话,德国的电网绿电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了,可大部分工厂还偏偏喜欢用便宜的煤电。这真是矛盾,到底是真环保,还是会算账?为什么不过度推清洁能源呢?还不让中国车企用绿电享关税优惠?欧盟内部就不同意,说不行啊,毕竟德国的光伏板还得得从中国进口。
再告诉你个细节,你可能想不到。大众内部的资料显示,一辆德国造的电动车,成本竟然比中国比亚迪要高出35%。这下德国人心里着急不?那可是真的急呀!今年,三大车企又纷纷宣布推迟电动化方面的投资,是担心环保问题,还是怕被中国车企压着一点点?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不光是在国内大干快上。比如江西那边,锂矿的开采让河水都变成了奶白色,但赣锋循环园的技术却能把用水量减少七成,而且旧电池的回收率高达95%。在深圳,1.6万辆电动公交一年能减少200万吨的排放,相当于种了1.4亿棵树。再说江苏那边,小区里的智能充电桩,能把60%的充电需求安排到光伏高峰期,结果碳排放的系数就被硬生生削掉了40%。这些细节,国外媒体基本上很少提起。
油车那边就算是干净了吗?山东的地炼企业每炼一吨汽油,就排出三吨废水,而京津冀地区的油罐车一年排放的尾气达到了12万吨。加油站里的油气挥发,也相当于每天白白送出了五万升汽油到大气中。其实,油车带来的污染更零散,治理起来难度也更大。
环保这块吧,数据总是被挑来用的。有十年前中国的光伏板遇到欧美的反倾销,现在欧洲屋顶上80%的光伏板都是中国制造。特斯拉在柏林工厂边上的生产线上,4680电池标签上写的“Made in Shanghai”,一边加税,一边用中国零件,这不就跟当年美国骂日本车,底特律工厂里全都是丰田发动机的场景差不多吗?
电动车是不是环保这事吧,不是个简单的“是”还是“非”了。更像个算账的事儿,你得扒一扒你家的电源咋来的?你买的车回收流程是否完善?要不要考虑未来空气、水这些环境成本,只盯着眼前油钱?
德国的专家能把局势分成两派,这主要是技术、产业和舆论三方面的角力在作怪。环保呢,不过是个幌子,真正的争斗都绕不开利益这档事。说到底啊,谁跑得更快,谁就能重新定规矩。你要是不信的话等着看吧,等德国电价再涨两毛,慕尼黑街头那中国牌的电动车只会越玩越多。
德国汽车业近年来引发不少争议,尤其是关于电动车的发展和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有人认为电动车是未来趋势,但也有人担心技术和供应链的完整性受影响。在中欧贸易的背景下,这场博弈变得更加激烈,碳排放问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家都在琢磨,谁能在这场变革中占得先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