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客户微信群里聊到家用车,突然想到:速腾L这次升级,不光是加了个L,其实更多的是在家用这个标签上打了个标记。
说实话,我那天在谈客户需求的时候,一个家庭女车主说:我就是看中了空间与安全,动力就随便,周末带娃出去玩,后备箱要大,后排空间得充裕点。她一边说,还用脚踢了踢地上的脚垫:我的老速腾就差在后排窄得慌,头还顶到天花板了。
我跟她强调了这次新速腾L的加长,空间说得明白些:除了轴距比老款多了21mm,大部分都用在后排腿部和头部空间上。估算:满座后,后排脚空间增加约1-2拳,头部空间提升了三指,坐得更开也不压抑(这不一定完全靠谱,但开车那会儿,我身高172cm,坐在新款后排,感觉确实比老款宽敞不少)。搞笑的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后备厢也变大了——从原本的530L提升到550L,能放下两个28寸行李箱和一个婴儿车,地面还平整得很。其实真的只是用几毫米的优化,把空间最大化,家庭用车最怕的就是空间感不够。
但我也得承认,纯比空间,日常用的还是那点。关键是空间配比有没有用对场景。我想,车身比例变扁变长,这种拉长不是坐在车里那瞬间感受到的,而是用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更稳重大气的感觉。这点,我个人觉得比起简单的改灯改个外观好看,变得稳重更让家庭感到安心。试问,长得更扁,风阻系数最低能降到0.27,比之前更省油、行驶更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嗯,车的安全感。新速腾L配的ADAS级别,也就是L2辅助驾驶,像是家里的看门人。有个同事说:开车不用太费神,除了偶尔得盯着路,其他都帮不上忙。我倒觉得,这系统的核心还是稳定:识别路上车灯、行人啥的,反应快;跟车、车道保持都算实在,家用车安全要的就是稳,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便宜的车能不能装得了这个?四五十万的中级车都在用这套硬件,这成本摆在那里,配置放在中低端还是说不过去。你会不会觉得,现在技术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平常得多?像我有个朋友,开个朋友推荐的车。他说:反正就跑跑家里附近,每天上下班,别折腾太多。但我心想,亲戚打电话催我推荐点有用的配置,比如倒车影像、盲点监控,实际上车也没出过大事。
我还在想,像这次的配置——大屏双联屏、感应后备厢、矩阵式大灯——你会不会觉得,都是家用的考虑?不少家用车开始在用品味上舍得花,但又不能太张扬。配色、内饰、硬件,都在看上去既实用又不失档次。这样一来,既能迎合年轻爸妈的审美,也能让老一辈觉得踏实。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自己用手机记录的车辆细节,比如这个矩阵灯的点阵式光源:灯光光点排布很密,开灯瞬间,灯光像流水一样流动,辨识度很高。还能识别对面车辆,自动避让,好像在帮我省事儿。很多朋友会问:这种系统真的可靠吗?我得说,还是假以时日看得更清楚,但不得不承认,这一轮的安全辅助,跟十年前比,省掉了不少走神或者错误判断。
至于动力,个人感觉很平衡。1.5T的那台,上次试驾,市区油门踩几下就有推背感。用普通油就行,约7.5L/百公里(估算)在市区堵车环境,算还行吧。油耗真是个脸面,毕竟买得起车的用户,对这个也很敏感。家庭用车,既得能跑,也要省油。
我其实挺惊喜,大致价格区间在14到17万之间,配置都挺丰富。比如雷达、倒车影像、车联网,像说的,都是实用场景里的硬货。这反映大众的研发还是很有理性的。你想想,一个普通家庭买车,最关心的还是用得顺手,实用好,不太可能非得追求光鲜。
说到我自己,我真不喜欢太麻烦。每次换车之前,脑袋里都会反复问:这车好在哪?值不值得?剩下的我就看细节了:比如车门把手的触感,座椅的包裹感,方向盘握感。没那么多科学理念,但只要用着顺手,就是好车。
有个疑问:像这种加长空间+智能安全的组合,什么时候会真正普及到所有家庭?我猜,也许只要价格平稳,配置普及后,差异不大,大家自然就愿意换。毕竟,能做到空间够用、实用安全,其实就是最靠谱的变革。
说到这,我的心里还是有个小疑问:人在用车选择上,究竟安全感占了多大比重?是车子技术决定的,还是心理感受更重要?又或者,这俩其实融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你会不会更偏向于看得见的升级还是感受到的安全?好像还是那个生活在自己手里的感觉最重要——比如那个阴影里藏着的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
等会儿,你觉得那一套家庭安全和空间争夺战,哪个更影响你的决定?还是,都一样重要?我在想,只要体验值够好,再多合同写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如那一个随手打开的便利来的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