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汽车圈里有个词特别火——"内卷"。说白了就是行业里大家都拼了命地内斗,结果谁都没讨到好处。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开会说要整治这种乱象,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要说这事,就得提到长城汽车的当家人魏建军,这位干了35年汽车的老兵,这几年没少给同行们敲警钟。
记得去年广州车展期间,某新势力车企总监在台上喊出"血战到底"的口号,台下同行听得直冒冷汗。这场景让笔者想起2015年网约车补贴大战,当时滴滴快的烧掉200多亿才决出胜负。现在汽车行业似乎又在重复这个套路,只不过这次是集体往下压价。魏建军在公开场合说过句大实话:"现在卖车就像菜市场砍价,厂家贴钱赚吆喝,经销商亏本卖车,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去年底某新势力车企突然宣布停产,4S店里的车主修车都找不到配件。更夸张的是某品牌降价促销,结果老车主集体维权,4S店大门被泼红漆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这些乱象背后,是整个行业陷入"降价-亏损-减配"的死循环。就像魏建军说的:"车价每降10%,就得在零部件上抠出20%的成本,最后造出来的车能用几天?"
不过要说魏建军敢说真话的底气,那可是有真本事的。看看长城汽车的账本,去年研发费用花了156亿,光是混动技术就砸进去50亿。反观某些新势力,财报上研发投入连营销费用的零头都不到。难怪有网友调侃:"有些车企不是在造车,是在拍短视频。"
说到技术路线,去年智能驾驶圈跟打了鸡血似的。某车企直播测试自动泊车,结果系统把车怼进绿化带,主播还硬说是"极限测试"。魏建军这边倒是老实,旗下车型宣传L3级自动驾驶时,反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握方向盘"。这种务实态度,让长城的咖啡智能系统口碑越来越好,用户实测接管次数比友商低40%。
现在行业洗牌正在加速。去年威马停工停产,留下几千车主维权无门;高合汽车欠薪三个月,员工在总部拉横幅讨薪。这些教训印证了魏建军去年的警告:"现在倒下的品牌,二手车的残值跟废铁差不多。"更讽刺的是,某些车企倒闭前还在搞"清仓大甩卖",结果库存车修修补补又卖三年,苦了掏腰包的消费者。
要我说,汽车行业真该学学德国工匠精神。当年大众推出甲壳虫,三十年不改款却越卖越好;丰田的TNGA架构闷声搞了十年,现在全球年销千万辆。反观某些车企,半年换三次设计语言,车机系统三天两头卡死,这不是创新是折腾。魏建军前些天在内部讲话里吐槽:"有些企业研发部天天写PPT,工程师的时间都花在应付投资人路演上了。"
出路到底在哪?德国博世中国区总裁最近有个观点挺在理:汽车产业要向半导体行业学习,把钱投在看不见的地方。就像长城投资30亿建的智慧工厂,焊接机器人精度达到0.01毫米,这才是真功夫。更值得点赞的是他们的海外战略,泰国罗勇工厂生产的H6,在澳洲ANCAP碰撞测试拿了五星,价格还比当地竞品低15%,这才是中国智造该有的样子。
说到行业未来,笔者想起李书福十年前的判断:"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现在看来得加个芯片和云计算。但再怎么变,造车的本质不会变。就像老一辈汽车人常说的:"车不是玩具,是带着四个轮子的移动堡垒。"最近某国产车用航空铝车身,碰撞测试时A柱弯成麻花,这种"创新"还是省省吧。
国家发改委这次重拳整治,倒是给行业指了条明路。就像2016年供给侧改革淘汰地条钢,现在该淘汰那些只知道降价的"工业垃圾"。魏建军前些天在行业论坛上说得好:"与其在红海里厮杀,不如到蓝海里造船。"长城在俄罗斯建的KD工厂,用中国技术组装的F7销量稳居当地前三,这才是出海的正确姿势。
回过头看,内卷本质是创新乏力。当年柯达发明数码相机却抱着胶片不放,诺基亚握着智能手机专利搞塞班系统,这些前车之鉴够深刻了。好在魏建军们清醒,长城每年把营收的6%投入研发,去年推出的Hi4混动系统,热效率达到45%,比丰田THS还高3个百分点。这种硬核实力,才是破局的关键。
现在行业到了关键时刻。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众收购保时捷反而成就了MQB平台;吉利收购沃尔沃,十年间砸出CMA架构。魏建军最近在内部讲话透露,正在筹建海外研发中心,要把中国技术标准输出去。这步棋走对了,当年海尔在巴基斯坦建工业园,现在海尔冰箱在那边就是高端代名词。
说了这么多,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买车会不会被割韭菜。笔者给各位支个招:看车企研发投入,超过营收5%的至少靠谱;看海外市场表现,出口量大的更经摔打;看零整比,低于300%的维修不吃亏。记住这三条,基本不会踩坑。
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说到底是价值观的较量。是继续搞"流量内卷",还是静下心来"价值深耕"?魏建军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汽车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不是网红直播间的赠品。"各位看官老爷,您觉得这场内卷最终谁能胜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