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件猛的:这几年中国车在俄罗斯真的是卖疯了。
2021年那会儿,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几乎没人注意。
结果不到几年,到了去年,居然冲到超过60%了。
奇瑞、长城、吉利这些牌子,年销量动不动几十万辆,门店开了两千多家,场面可以说是风光得不行。
但别以为是一帆风顺的好故事。
今年一开年,情况就变了。整个俄罗斯车市销量下滑,中国车也跟着掉了。更刺眼的是,口碑开始亮红灯了,买的人不那么开心了。
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有更深的盘子在转。先说为什么以前卖得好:性价比,真的是杀手锏。对比拉达,同价位里中国车在配置和设计上能打,尤其在出租车、出行市场,抢了不少地盘。可那只是开始。
然后就出现了个乱七八糟的东西,叫“平行出口”。大概操作是这样的:先把车运到中亚国家,然后再以二手车的名义运回俄罗斯,目的就是逃税。监管薄弱,就被一些人玩坏了。事故车、问题车简单修修就当新车卖,买到这类车的俄罗斯人,基本没法享受官方售后,修车配件找不到,投诉也难有去处。
你刚刚积累起点信任,这么一折腾,砸得很快。市场乱了,给了俄罗斯政府抓紧收手的理由。
政府不是傻的,他们动了真格的。先是堵灰色通道——从去年开始,海关规定经中亚转运的车辆必须补齐所有税费,这一下把平行进口的套路给断了。然后又把官方进口门槛往上抬,尤其是报废税,从去年10月1日起一次性涨了70%到85%。而且这还只是开始,这税会一直涨到2030年。就说今年第一季度,报废税的金额已经到了66.7万卢布,是2023年的两倍。这波税费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导致进口车终端价普遍涨了大概10%到15%。
经济上鼓足气了,行政和金融上也不放过。OTTC这种车辆型式认证,手续复杂又贵,像堵路一样挡住了很多人。再加上SWIFT断了,回款周期被拖长到四个月,零件在海关清关也从几天变成了大约两周。把那些想捞一笔就走的商人都赶走了。
现在俄罗斯留下的路很明确:想免税?可以,但得签一个“特殊投资合同”。逻辑直白到让人哭笑不得——想优惠,先在本地建厂、把本地化率做到超过50%,做到了可以换来长达六年的报废税豁免。就是要你掏真金白银投当地,换一张长期在俄市场的准入证。这对很多中国车企来说,等于一个投名状。
有些公司已经在动手了,奇瑞、长安之类都在申请这些合同,因为大家都明白,走长期路线几乎是唯一出路。但是拿到合同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产品能不能扛住俄罗斯的环境。
说到这,我得吐槽几句:俄罗斯的冬天不是吹的。尤其是西伯利亚,零下几十度那是常态。很多中国车在那种气温下就开始露怯了——发动机热得慢,电子设备会出幺蛾子,电池包的低温性能也要过硬。还有些车连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这些“基础配置”都没有,在中国可能是选配,但在那边是刚需。像蔚来ET5就因为电池在低温下表现不好,在市场准入环节吃了教训。结果工程师不得不跑去西伯利亚实测,改测再改。
现在的状况基本就是:野蛮生长结束了,得和当地一起把产业做深做扎实。不是靠压低价格就能持续吃市场了。要把生产、技术、售后、品牌信誉这些东西真正扎进当地,变成俄罗斯工业链里的一部分,才有戏。
这事儿对中国制造出海也很有启示。以前是把产品卖出去算完事,结果发现不行。要想长久,就得把孩子抱进人家家里,让它成为家庭一员,而不是客串的客人。
你说,这变革是机遇还是折腾?我都有,但想长期赢的人,得先把耐心和钱都准备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