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三点,迪拜的物流园区依旧灯火如白昼。巨型货架犹如金属丛林,一箱箱汽车零件规矩地沉睡。这不是一场拍卖会、也不是科技展,而是京东新启用的大仓库,本地工人像蚂蚁一样忙碌,把刚从国内飞来的小鹏轿车后视镜和制动盘,根据指令分门别类。
奇怪吗?京东,人们记忆里那个“送笔记本、送家电”的老伙计,怎么改行给汽车备货了?他不自己造车,也不拉横幅吆喝,现在却成了“小鹏修车王”?你要是站在仓库大门,很难不问一句:刘强东到底想干啥?
这事的本来样子其实简单。小鹏汽车想抢中东新蓝海,卖车容易,修车难——零部件漂洋过海比“盲盒”还刺激,车主等三周零件,修车师傅磨出雀斑。京东拍拍胸脯说,这事我来。大仓库、智能分拣、本地就能取件,听起来像是换了个马甲的“家电到家”,但这手法的确能让中东小鹏车主变得很中国——最少不用被送修等待折磨了。
表面上,京东是在“送零件”,但这种“最后一公里”的盘活,实则在撬动出海车企的死穴。别看新能源汽车百家争鸣,大卖特卖,那点技术和泡沫绝非门门精通,最难啃的从来不是怎么造车,而是怎么让车不出故障——或者出事了能马上修好。所有人都知道,销售端的香槟、广告的腔调掩饰不了售后焦虑。中国4S店看似遍地开花,可真要修车你就明白啥叫“迟到的正义”。
聪明人都察觉到,京东这趟活,真正动的不是某家车企的生意,而是整个“10万亿汽车后市场”。十年前大家还觉得这行神神叨叨、没啥技术含量。可事实上,得后市场者得天下。换句话说,刘强东盯上的不是池里的鱼,是整个江湖的水流。
现实里的故事比段子更讽刺。京东不碰厂家,却开始管车的销售和售后了,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搞了个售价十万的“国民好车”,自己不背锅造车,只当那个提供弹药和地图的军需官。广汽管造,宁德给电池,京东负责卖和修,三足鼎立——还没正式上市,十四万人已经排队预约。这十四万人不是白来的,他们在京东搜索、留言、抱怨、点赞,无一不成了大数据下的“样本鼠”。
更有趣的一环出现了,京东把这些实时反馈甩给广汽,说用户最关心车门安全、换电速度、冬天胎温不足——这些听起来像“妈妈级吐槽”,却实打实影响了车的设计和定位。以前是厂商拍脑袋定方案,现在轮到京东用算法拉条数据,把“你以为的消费痛点”,转换成“现实的销售策略”。
甚至于——“换电99秒”,成了标配要求。此刻的刘强东,不是造车的艺术家,而是“车生活导演”。
传统的4S店,就别提了。慢吞吞,贵兮兮,全国点多但都停留在发朋友圈的级别。海外更别想,有人说在中东修国产车,就是等着念阿拉伯语“晚安”。京东怎么做?全国两千二百家养车店,线上预约、上门取车,系统预测哪儿该备啥货,用大数据“猜”你冬天会有什么事儿,先一步送抵。
比亚迪也来参与,联合搞后市场。厂商们说白了,被京东这一套效率拿捏了。讲白了,京东复用老本行——大仓储、统配物流、先补贴后建规矩。车企用现成网络就能省七成售后成本,京东拿走数据和入口,两家皆不血拼,都能睡个安稳觉。
当然,天上馅饼永远递不到嘴边。京东海外仓这一套,在迪拜能通、在沙特可能就“落地即卡壳”。中东清关政策像骰子一样天天变,地缘一紧张,长臂鲸吞的物流链条随时断。刘强东那套“国内玩法”往外搬,实际并不像切豆腐那样容易。现在不过是刚开局,背后的暗礁和急流,只有穿仓库的保安和被拦在海关门口的客服清楚。这行跟法医工作其实有几分相似——你以为事情都按规程办,常有意外绊你脚,真正的变化都特别细微,致命却悄无声息。
至于造车?刘强东想得明白。工厂不是自己的,风险也全甩给别人。自建体系,抓住关键却不给自己造口业。往深里看,他想吃的不是烫手山芋,而是“交通时代下新基础设施”的那口稀饭。
想想看,十年后的汽车行业,造车龙头是谁还真说不定。但谁家“后市场服务稳、修车快、配件到位”,谁就能让用户买单。你造多牛的发动机,零件一坏维修一拖,用户照样骂。天下苦“售后一刀切”久矣,京东要做的,就是把“修车难”变“修车易”。
只是,这盘棋能不能全局铺开,还要看供需两边、政策墙壁,有没有一块属于流通者的空地。大时代下,谁都爱讲“改变世界”,可世界有时候压根不耐烦等你造完车,只给你一个后备胎——你能不能在爆胎那一刻,摸出备用的?
京东不是造车专家,也不想装成神仙。“不务正业”也许会招来非议,但现实总比理想丑陋一点。永远冷眼打量的人,大多被现实打过脸:当年没人看好自建物流,如今成了最大护城河。今天被质疑进军汽车后市场,几年后也许会成行业新范式。
抛个问题:你开一辆车,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是屏幕的分辨率、零百加速,还有流量爆炸下的新名词,还是日常小毛病能不能随时解决,后备箱卡扣坏了有没有人理?有时候,豪言没用,能解决麻烦的日子,才是真贵的。
毕竟生活不是开发布会,那些质保卡上的小字和修车时的微笑,也许才是安全感的全部来源——你说呢?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