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亚洲企业在其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根据《美国汽车新闻》2025年全球百强榜,亚洲企业占了48家,其中日本22家、中国15家、韩国10家、印度1家。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亚洲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崛起。
电装能有今天的成绩,可不是偶然。它脱胎于丰田,1940年代末独立,总部位于日本爱知县。经过多年发展,电装已在全球30多国拥有200家关联公司,15.8万名员工。1987年,电装进入中国,1994年烟台首钢电装合资成立。如今,电装在中国已有34家关联企业,1.5万员工,本地化战略十分成功。
面对电动车浪潮,电装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2025上海车展上,电装展示了电池护照系统、SDV模型车、热管理模块等创新产品。此外,电装还与地平线科技合作开发LV2++级辅助驾驶系统。电装的成功,得益于其“多元化产品线+敏捷转型”的策略,传统巨头在电气化中依然能保持优势。
宁德时代作为电池巨头,虽然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339.3GWh,市占率37.9%,连续八年全球第一,但也面临着增长压力。2025年,宁德时代营收352.49亿美元,排名第五。为了应对挑战,宁德时代加快了全球化扩张的步伐,在欧洲布局了德国工厂、匈牙利项目、西班牙合资工厂、印尼电池项目等。
不过,宁德时代的“电池专精”模式也遭遇了瓶颈。过度依赖电池业务,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风险。未来,宁德时代需要多元化发展,以避免依赖单一业务。
除了电装和宁德时代,其他亚洲企业也在积极扩张。萨玛集团(印度)营收214.96亿美元,排名11。萨玛集团通过收购战略,20年收购45家公司,如2023年1.183亿欧元收购德国施耐德博士集团,拟收购马瑞利。这种“收购驱动全球化”模式虽然高效,但也存在债务风险。
现代摩比斯(韩国)营收329.52亿美元,排名6。现代摩比斯聚焦“区域化生产”,在斯洛伐克诺瓦基投资3500亿韩元建厂,年产30万套PE系统,这是其继捷克、西班牙后第三电气化中心。这种策略,有效应对了供应链本地化趋势。
行业趋势方面,新能源转型浪潮势不可挡。电装、宁德时代等企业纷纷加码电气化,布局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系统等。全球电动车的增长,正驱动着零部件的革新。
在全球化竞争中,企业通过收购、本地化建厂、合作等策略提升份额。萨玛集团的收购、现代摩比斯的本地化建厂、电装与地平线的合作,都是成功的案例。未来,胜负将取决于“创新速度+生态整合”,亚洲企业需强化技术协同。
电装反超宁德时代,不仅仅是两家企业的竞争,更象征着行业从电池专精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变。亚洲企业虽然主导了全球供应链,但要持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6年,行业并购可能会加速,中美欧政策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企业需要投资研发与可持续战略,才能在变革中领跑。亚洲力量,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业。你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