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儿个咱们来点真格的!
啥真格的?
当然是拆车啦!
而且不是那种走过场的拆,是把眼下挺火的长安启源A07给扒个精光,看看这台号称“国民纯电大轿车”的家伙,骨头缝里到底藏着什么乾坤。
说句实在话,现在想掏十来万,弄一台能撑场面的纯电车,那竞争的激烈程度,简直能把人卷进太平洋。
各家车厂都恨不得把看家本领都亮出来,就为了能入您的法眼。
可成本这玩意儿,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不得不掂量。
那么,长安启源A07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是怎么做到“面子”和“里子”兼顾的呢?
今天,咱们就从它的前后防撞梁开刀,一层层剥开它的“保护壳”,看看它是不是真的金玉其外,也金玉其中。
首先,咱们把这台启源A07的前脸给卸下来。
嘿,您瞧瞧,露出来的是一根双层辊压钢板的前防撞梁。
这玩意儿,厚度是货真价实的1.5毫米,覆盖了车头67.93%的面积。
提到“双层辊压钢板”,想必有些朋友会觉得似曾相识。
没错,这玩意儿在一些东瀛车上比较常见。
它的妙处在哪?
说白了,就是用巧妙的结构设计来弥补材料上的短板,通过两层钢板的叠加,提升防撞梁的强度和能量吸收能力。
然而!
关键的地方来了!
这根防撞梁和前保险杠之间,空空如也,既没有行人保护泡沫,也没有其他缓冲组件。
这...这就有点意思了。
要知道,现如今不少车企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都会在这方面动点脑筋,添置一些缓冲材料,万一真的发生碰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行人的伤害。
可启源A07这里直接“精简”了,可见成本控制真是无孔不入啊!
当然,咱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这台启源A07在车身结构上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它的Shotgun结构从A柱向前延伸,弯曲后与纵梁前端相连,形成一个环抱式的结构。
这种设计,在偏置碰撞时,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撞击力,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车身结构,也算是藏了一手。
而且,它的前吸能盒也是传统的方形钢板焊接结构,带有溃缩褶皱和冲压孔,这些都是标准的能量吸收设计。
紧接着,咱们再来看看车尾。
把后保险杠卸掉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根单层冲压钢板的后防撞梁。
这玩意儿的厚度,与前防撞梁如出一辙,也是1.5毫米。
想必是为了统一采购,降低开销,前后都采用了相同的厚度。
不过,这根后防撞梁的宽度,就略显不足了,只能覆盖车尾的57.92%。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如果发生小角度的追尾事故,车尾两端的边角就比较容易受到损伤。
更让人有些费解的是,这台车的后防撞梁上,驾驶席一侧的泄压口竟然没有进行冲孔处理!
只有副驾驶席一侧安装了泄压口。
这...这又是何故?
莫非是工程师的疏忽?
还是另有隐情?
反正我一时半会儿是没琢磨明白。
此外,这台车的后吸能盒也是钢板焊接而成,焊点看起来并非十分紧密,但好在也有溃缩褶皱和冲压孔,也算是尽力而为了。
还有一点需要留意的是,这根后防撞梁并没有超出后备箱盖,这意味着如果发生低速碰撞,后备箱盖更容易遭殃。
总而言之,这台长安启源A07的前后防撞梁,确实是“受制于预算”。
前面是双层辊压钢板,后面是单层冲压钢板,吸能盒也一应俱全,结构、材质基本符合我们对这个价位长安车型的预期。
不过,在一些细节之处,比如对行人的保护、后防撞梁的覆盖范围、泄压口的设置等等,还是能看出一些“妥协”的影子。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顾此失彼”的问题。
想用十来万的价格,买到一台各方面都尽善尽美的纯电大轿车,那是不切实际的。
车厂需要在成本、安全、性能、配置等诸多方面做出权衡和取舍。
而长安启源A07的选择,就是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其他方面做好,比如外形设计、内饰配置、智能化体验等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车亦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长安启源A07,您觉得值不值?
您会为了更全面的安全防护,选择价位更高的车型?
还是会觉得,在这个价位上,启源A07已经做得足够出色了?
实际上,买车这件事,就像娶媳妇,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合适。
关键在于您要清楚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
如果您对安全性能有着极致的追求,那或许需要考虑价位更高的车型。
但如果您觉得启源A07在其他方面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并且您对它的安全性能也能接受,那么它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当然,这仅仅是针对防撞梁的拆解分析。
关于这辆车的底盘、内饰、电池等更深层次的情况,我们后续还会继续拆解,为大家带来更详尽的解读。
各位看官,您对这台长安启源A07的防撞梁设计有什么看法?
如果您是汽车工程师,您会如何改进?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咱们一同探讨!
说不定您的建议,就能被长安的工程师采纳,并应用到未来的车型上呢!
想想是不是有点小激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