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聚集粤友米车友会,社交归属感是否真的能满足?

说实在的,瞅见“粤友米”这类车友趴窝,头一个念头是:这年头卖个车都卷成麻花了?

想想也有点意思,早先买车,销售巴不得立马送客,生怕你回马枪。

小米车主聚集粤友米车友会,社交归属感是否真的能满足?-有驾

现在呢?

不仅嘘寒问暖,还把你拽进“帮派”,捯饬五花八门的活动,就差给你牵红线了。

这当然是桩美事儿,说明车企开始待见用户体验了。

可架不住细琢磨,这背后的道道,恐怕比浮皮潦草瞧见的“殷勤”要玄乎得多。

往昔车企是“俏女儿不愁嫁”,货硬,牌子响,压根儿不愁抛售。

眼下可不同了,新能源汽车赛道拥堵得像赶集,各家都抻着脖子抢客户。

这“粤友米”也罢,其他牌子的车友局也成,骨子里都是车企笼络用户、攥紧用户黏性的路数。

小米车主聚集粤友米车友会,社交归属感是否真的能满足?-有驾

到底,现在换车跟换手机壳似的,今天还是“米粉”,明儿个没准儿就成了“鹏友”了。

那问题就来了,这等车友局,真能栓得住客户的心吗?

先撂点好听的。

有组织,有节目,有甜头,这肯定比孤军奋战强。

想想那些散兵游勇的车主群,除了偶尔叨咕几句用车经,大部分时间都在猫冬、抢彩头。

这种车友局,少说也能让人找着点归属感,扩扩社交圈子。

再者说,仗着佛山传媒的门路,能打通汽车服务、本地吃喝玩乐、智能生态全盘链路,这听着就很勾人。

小米车主聚集粤友米车友会,社交归属感是否真的能满足?-有驾

说到底,买车只是个开端,后头的用车、养车才是重头戏。

要是能蹭到实打实的实惠和周到,谁不乐意呢?

但隐忧也不是没影儿的事。

这种车友局,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套路“薅羊毛”?

挂着“会员专供”的幌子,鼓捣出一些虚头巴脑的服务和物件?

再说了,车友局人一多,管事儿和伺候人的能不能跟趟儿?

会不会冒出“店大欺客”的幺蛾子?

小米车主聚集粤友米车友会,社交归属感是否真的能满足?-有驾

这些都是未知数。

再往深里说,这种车友局套路,其实也折射了眼下社会的一种苗头:大伙儿越来越渴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原子化的世道里,每个人都像座孤岛,巴望着跟旁人搭上线。

车友局,恰恰支棱起这么个台子。

大伙儿因为一样的癖好(比方说都盘了辆小米汽车)扎堆儿,分享酸甜苦辣,抱团儿取暖。

但这真是医治孤单的灵丹妙药吗?怕是未必。

车友局再闹猛,也顶替不了真情实意的社交。

小米车主聚集粤友米车友会,社交归属感是否真的能满足?-有驾

线上聊得再热乎,也比不上和家里人朋友们面对面的一次小酌。

所以,对于这种车友局,我的肺腑之言是:可以掺和,但别太上头。

蹭点小便宜可以,但别被“专属”、“尊享”之类的字眼给忽悠瘸了。

说穿了,买车是为了给生活添彩,不是为了扎进一个组织。

真正过命的朋友,不是因为你开什么车,而是因为你这人靠谱。

兜底一句,“粤友米”的横空出世,是车企营销手段的翻新,也是社会需求的一种外溢。

它能不能实实在在地改写人们的出行生活,还得交给时间来掂量。

但少说,它告诫我们:在追赶智能出行、便捷生活的同时,别忘了抬眼瞅瞅路,也别忘了身边的人。

到底,再聪明的汽车,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