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德国媒体上那股子对中国市场的怨气,简直像开了锅一样。尤其是安世半导体这事儿闹大后,《南德意志报》和《莱茵邮报》之类的报纸,头条上直戳痛点,说什么“我们错就错在,当初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这不光是抱怨销量下滑那么简单,背后是德国汽车业对中国依赖的深层纠葛。
2025年第三季度,大众集团在中国卖了66.03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少卖了5.1万辆,降幅7.2%。宝马和奔驰也跟着遭殃,前者中国交付15.52万辆,同比掉17.2%,后者上半年就滑了14%。芯片供应链一断,欧洲车企生产线直接卡壳,这焦虑症不是白来的。
安世风波敲醒的供应链痛点
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本来是荷兰老牌芯片厂,2019年就被中国闻泰科技合法收购,东莞工厂一下子扛起了全球70%的产能。
荷兰那边坐等收税多舒服,谁知2025年9月30日,他们突然翻脸,用1952年的老法子《商品供应法》,以“国家安全”和“治理缺陷”为由,直接接管了总部大楼。
文件一盖章,资产、知识产权全冻结一年,名义上是防中方转移技术,实际就是想让本土企业接盘。安世前CEO还被爆料暗中把生产线往中国挪,这下荷兰政府坐不住了。
中国这边反应快,10月4日商务部就发公告,禁止安世从中国出口特定功率芯片和子组件。这些芯片专供汽车电子,缺了它,德国车企的电机控制和刹车系统就得歇菜。
10月10日,安世官方警告说,汽车芯片交付没法保证了。结果呢?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减产,茨维考的电动车线停摆,欧洲整体车企减产幅度达10%。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直言,这波危机比2021年那次芯片荒还狠,因为这次直击中德互补链条。
荷兰这手玩得太绝,表面标榜契约精神,骨子里却是欧盟“去风险化”的小九九。10月20日安世中国区直接宣布独立运营,员工无视海外指令,本土产能稳住不乱。这事儿一出,全球车企到处找货源,本田和沃尔沃也跟着喝西北风。
德国汽车业对中国芯片的依赖,早不是新闻了。过去几年,他们的电动车转型全靠中国供应链撑腰,大众ID系列电池模块70%来自本土合资厂。
2025年上半年,大众全球交付440.5万辆,其中纯电动46.5万辆,增长46.7%,但中国市场贡献近四成。这下好了,荷兰一搅和,中国出口管制一跟进,德国政客又开始甩锅,说中国“引发芯片危机”。
可笑的是,他们自己数据摆在那:德国化工和机械出口30%靠中国市场,汽车销量40%在中国落地。这不是单方面依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欧盟经济学家直摇头,说德国工业已不是庄家,只能跟着节奏走。安世事件本质上是西方用非市场手段干预中资企业,换成美国打压德国公司,媒体还能这么叫嚣?双标玩得溜啊。
回溯十年,德企的“天真”投资账
德媒现在爱翻旧账,说一切祸根在2015年中国推出“制造2025”计划。那年5月8日,计划一公布,德国企业眼睛都直了,大众、宝马、奔驰蜂拥而入,加码建厂、合资,几年里中国市场贡献全球销量三分之一以上,有些年头接近40%。
2016年大众在中国卖出近400万辆,利润盆满钵满。媒体现在倒打一耙,说企业“过于天真”,忽略了中方“战略意图”,把逐利本能说成政治短视。
这逻辑多站着说话不腰疼,企业图眼前实打实的钱,谁会为十年后模糊风险主动撤资?资本逐利是铁律,德国媒体精英们当年还吹中国是增长引擎,现在一转风向,就成威胁了。
其实,德国自己也没闲着。2011年4月汉诺威工业展上,他们推出“工业4.0”战略,核心就是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跟“制造2025”没啥本质区别。德国那边是“高瞻远瞩”,中国这边就变“别有用心”?
这双重标准,暴露的不是立场问题,而是精英心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想想看,德国企业在中国赚了多少?上汽大众、FAW-大众这些合资厂,技术输出、品牌授权,换来的是海量订单。
2020到2023年,大众还深化本地研发,合肥和南京的电池合资项目,投资上百亿欧元。现在芯片一断,他们急眼了,媒体就炮制“小作文”,把互依说成“胁迫”。话说,这不是自虐吗?企业当年冲进去是理性选择,现在哭穷是甩锅给别人,逻辑上站不住脚。
德国汽车业这十年,芯片荒不是头一回了,2021年那波全球短缺,他们就吃过亏,当时中国工厂稳供帮了大忙。现在呢?荷兰一插手,中国反制一出,欧洲车企排队求饶。
德媒《世界报》评论说,对华依赖正吞噬繁荣,可他们没提自家政策翻来覆去:先是欢迎投资,后是“去风险”,结果供应链更乱。安世事件就是活例,2019年收购时没人吱声,六年后突然翻旧账,这不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是把规则想得太随意了。
受害叙事下的互赖真相
德国媒体建构对华叙事,总爱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说过度依赖中国处处被动。这套说辞片面得像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忽略了经贸关系的双向性。中德贸易不是谁吃谁亏,而是高度互补。
德国卖技术、品牌、投资,中国提供市场和产能。2025年前三季度,大众全球交付660万辆,增长1%,南美、西欧、中东欧拉动,但中国下滑直接拖后腿。
化工机械离不开中国天地,汽车业30%到40%销量靠那边。反过来,中国产业升级正需要德国精密装备,这捆绑是压舱石,不是炸弹。
拿安世来说,荷兰接管后,中国区独立运营,产能没丢,本土客户照单供货。欧洲车企呢?找韩国供应商,价格涨20%,交期延三月,成本直线上升。德国《焦点周刊》专栏直指,这种评判标准有猫腻:美国封锁华为时,媒体找“国家安全”借口,中方竞争就成“胁迫”。
根儿上,是思维定势作祟,西方打压是“规则”,东方回应是“威胁”。这不光是德国的事,欧盟整体焦虑:芯片危机后,稀土管制又来,汽车行业成重灾区。乌克兰专家都劝德国正视现实,中国是唯一选择,别总想着脱钩。
那这焦虑症有解吗?媒体抱怨归抱怨,企业得务实。大众管理层说已找替代,但业界不买账,供应链韧性靠对话,不是指责。荷兰和中国谈判1在0月17日启动,初步协议缓解部分出口,但短缺已致减产10%。德国外长在10月26日访华行程推迟,国内炸锅,社民党直呼外交失策。
想想中美贸易战那会儿,中国呼吁纠正错误,现在轮到欧洲自省了。德媒感叹“北京不是伙伴”,可数据摆着: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德国经济增速也就1.2%,远低于预期。这受害叙事,哄哄老百姓还行,经不起推敲。
安世事件闹到现在,德国汽车业得敲响警钟了。2025年第三季度,大众营收803亿欧元,增长2.3%,但营业亏损12.99亿欧元,五年来头一遭。保时捷拖后腿,电动转型成本高企,中国市场又掉链子。
集团承诺一两年内“王者归来”,但分析师摇头:脱钩口号喊得响,实际操作难。欧盟想效仿中国产业政策,用补贴壁垒护航关键领域,可德媒《明镜在线》直说,这学法不得要领,没抓中国成功要义——不是政府干预,而是市场驱动加创新。
长远看,德国得反思“中国制造2025”对接“工业4.0”的老路。当年中德合作升级,松江企业对德投资占上海57%,融合发展风生水起。现在呢?地缘摩擦一多,机会变风险。光伏、无人机市场,中国份额丢了西方不少,汽车业跟上。
德媒酸溜溜说“中国若只卖玩具纺织品就好了”,听着多无奈。中国从代工变智造,AI模型DeepSeek追GPT-4,成本低,5G专利占42%。这不是威胁,是竞争。德国精英低估中国,低估了互赖的黏性。
说句实话,这“中国焦虑症”治不好,德国经济就悬。安世风波是小插曲,大趋势是全球供应链重塑。企业得加码本地化,政客得稳住对话。媒体少点自责,多点理性分析,或许下一个季度销量能回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