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新华社这回可没点名,但感觉整个汽车圈的空气都紧张了,兄弟们,你们嗅到那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了吗?
这可不是普通的报道,是“新华视评”,四个大字往那一摆,分量自己掂量。
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没提任何一家车企的名字,但每家车企往跟前一站,都能照出点影子来。
核心就八个字:重营销,轻研发!
谁的脸感觉火辣辣的,谁心里就有数了。
朋友们都爱玩“对号入座”的游戏,猜猜那家命名武侠风的,是不是被内涵了?
其实啊,不用这么费劲。
人家后面说得明明白白,“普通技术神秘化”。
这话才是杀招!
想想看,哪个车企最擅长把一个平平无奇的东西,包装成仿佛来自外太空的黑科技?
什么“星际穿越级智能座舱”、“深海静谧NVH”,听着高大上,拆开一看,不还是那些咱们早就熟悉的东西换了个马甲?
新华社批的不是你给真牛逼的技术取个酷炫的名字,而是你拿着一盘家常土豆丝,非要跟人说是米其林三星的“金丝玉缕”。
这巴掌,打的是那些把营销玩得比发动机还转得快的套路大师。
说到这,我脑子里已经有好几个画面了,但我不敢说,怕律师函比快递还先到家。
更有意思的是那句“更有甚者”,这词儿一出来,就跟上学时老师说“个别同学”一样,全班都得心里咯噔一下。
拉踩同行,发布会上把友商的车型参数挂出来挨个“吊打”,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我记忆里,这几年但凡开个发布会,不拉上几个“假想敌”公开处刑,都好像对不起观众。
所以啊,这一巴掌下去,打中的可不是一家两家,而是一片。
凡是喜欢在聚光灯下秀肌肉,顺便踩别人一脚的,都得挨着。
然后就是“消费者掉入营销陷阱”。
这就有意思了,哪些消费者掉进去了?
咱们是不是看到过很多提车时兴高采烈,开上几个月就开始在网上组团维权的?
从“遥遥领先”的狂热,到“退钱退车”的愤怒,这中间的故事,可比任何发布会都精彩。
当巧嘴说出来的“奇迹”,在现实的马路上变成了叮当乱响的“惊吓”,那就不只是营销的翻车,而是信任的崩塌。
还有那句“几分钟破万”,订单注水这事儿,简直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反正先吹出去,营造出一车难求的火爆假象,韭菜们一看,哇,这么多人抢,肯定错不了!
结果呢?
可能后台的订单,一半是媒体,一半是供应商,真实用户还没挤进去呢。
新华社这一剑,直指营销造假的心窝子。
包括那些发布周期过短的“销量榜单”,前脚刚发出来,后脚就被网信办点名,说你“加剧行业内卷”。
现在不是都不敢发了嘛,老实了。
所以你看,把这些线索串起来,一幅完整的画像就出来了。
新华社到底抽了谁?
它抽的是一种现象,一种风气。
一种以为靠着花里胡哨的营销、靠着拉踩同行的嘴炮、靠着注水的数据,就能在新能源这条“黄金赛道”上蒙眼狂奔的浮躁心态。
巧嘴说不出硬实力,浮夸赢不来真口碑。
这话我真是击节称快!
车子在路上咣咣乱撞,门把手在关键时刻成了“薛定谔的门把手”,甚至出了人命关天的恶性事故,你这时候再巧舌如簧,有什么用?
有那个精力去全网删帖、指责网友“不怀好意”,不如老老实实把一个螺丝拧紧。
当你的产品硬实力露了怯,那你露出的可就不仅仅是短板了,底裤都快被人看穿了。
说到底,无论是官方的敲打,还是市场的反噬,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过了那个可以靠组装和吹牛就活下去的草莽时代了。
咱们身后,越南、印度、墨西哥都瞪大了眼睛,等着承接咱们的低端制造业。
我们想往上走,想享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就必须拿出真东西——核心技术。
谁还在搞低水平内卷,还在玩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营销套路,谁就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国家的大嘴巴子不抽你抽谁?
反过来,谁愿意在研发的泥潭里摸爬滚打,谁能拿出让世界都竖大拇指的硬核技术,谁就是国家的宝贝疙瘩。
所以,别再猜新华社到底抽了哪家具体的车企了。
它抽的是那些还活在旧梦里,不愿醒来的“聪明人”。
如果还听不进去,继续靠嘴硬、靠愤怒、靠包装来造车,那更大的舆论危机,恐怕真的还在后头等着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