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下面是一个用中文口语化的方式改写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12年简史》,更贴近日常聊天的风格:
---
大家知道吗?其实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整整12年了。从最开始的“小透明”,到现在全球领先,这中间的故事可真不少。
2010年左右,那时候新能源车在国内还算是个新鲜事儿。很多人对电动车还有点怀疑,觉得它跑不远、充电不方便,甚至有人觉得就是个“玩具”。但那个时候,国家已经开始布局了,尤其是“十城千辆”工程,就是想在全国推广10个城市、1000辆新能源车,为的就是让大家先试试看。
到了2015年前后,事情开始有点起色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比如购车补贴、免购置税、牌照优惠等等,一下子让新能源车火了起来。这时候,比亚迪、北汽、吉利这些企业也开始发力,慢慢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不过真正让老百姓开始关注新能源车的,还是2017年以后的事情。那时候,特斯拉开始在中国建厂,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品牌也陆续冒出来。它们不仅造车,还玩起了互联网思维,搞起了线上销售、用户社区,甚至还搞出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高科技玩意儿,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2018年之后,智能汽车的概念越来越火。不只是传统车企在搞,像华为、百度、小米这些科技公司也开始跨界进来,想要在智能汽车这个赛道上分一杯羹。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从最初的L2级别(辅助驾驶)慢慢往L3、L4迈进,虽然还没完全普及,但大家已经能感受到它的潜力了。
到了2020年以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一路飙升,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很多城市也开始限制燃油车,鼓励大家买新能源车。而且,现在的新能源车不仅续航长了,充电也方便了,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普通人也能买得起、用得上。
现在回头看这12年,可以说中国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真的不容易。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能还会看到更多黑科技出现在我们的车上,说不定哪天,你开的就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会思考的“智能伙伴”了!
---
如果你有特定的年份或事件想强调,我也可以帮你再细化一下内容哦!
中国新能源汽车逆袭之路
咱们今天聊聊中国新能源汽车这10多年来的逆袭故事,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可能不知道,从2013年那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才生产了1.7533万辆,那时候整个市场还很小,主要是公交车在用,私人消费几乎还没怎么开始。但谁能想到,到2024年的时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双双突破128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六成以上,直接成了全球老大!
这速度,简直比坐火箭还快。有人说,中国只用了不到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真不是吹的。
而且最搞笑的是,以前美国媒体还老是说咱们不行,结果现在他们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已经全面领先了。要不是美国人亲口说出来,咱们可能还以为自己还在后面慢慢追呢。
更牛的是,2024年11月18日,比亚迪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了,车型是腾势Z9,车主居然是《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这事儿一出,简直让人觉得,中国不只是在造车,是在重新定义未来。
所以说,这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革命,不光是中国的胜利,也是世界格局的一次大洗牌。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史
2025年7月12日,比亚迪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辆车是仰望U7。从2021年达到100万辆的产量,到如今突破13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速度真的太快了。
说到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简直就是一个产业奇迹。2013年的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总产量才1万7千多辆,其中80%是公交车,私家车只占20%,也就是大概3500辆左右。而那一年,特斯拉Model S在全球卖了2万2千多辆,相当于当时中国整个新能源私人乘用车的六分之一。
十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九年稳居全球第一。这一年,比亚迪也迎来了自己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成为全球第一个达到这个里程碑的电动车品牌。
这场变革的速度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从0到100万辆,中国用了整整10年;而从100万到1000万辆,只用了6年!
2024年前四个月,半固态电池的装车量翻了一倍,充电基础设施也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国内品牌超过100个,车型接近400款,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占了全球的一半,产量更是占了全球七成。仅上半年,出口量就达到了290万辆,光是对阿联酋这一个国家,前五个月的出口额就高达27亿美元。这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火,也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先烈与未来:八家拿牌照企业的生死沉浮
3、先烈与未来:八家拿牌照企业的生死沉浮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疯狂发展的背后,其实是一部残酷的“淘汰史”。以前,谁能拿到新能源车的生产牌照,就像是拿到了通往未来的“通行证”。最早拿到牌照的八家企业——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和重庆金康赛力斯,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北汽新能源曾经连续七年稳坐国内电动车市场的头把交椅,但后来因为太依赖B端市场,产品更新又跟不上,慢慢就被甩在后面了;长江汽车、前途汽车这些,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市场;万向集团也转型成了零部件供应商;而赛力斯则靠和华为深度合作,实现了逆袭,问界系列一上市就火了。
这八家企业里,现在还在主流市场里拼杀的,也就剩下北汽、奇瑞、赛力斯这几个了,死亡率高达62.5%。这说明,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只是比技术,更是比商业模式、战略眼光和生存能力。
4、新势力崛起:埃安、哪吒、蔚小理,跑出的向上力量和未来希望
如果说前面那八家企业是“先烈”,那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就是真正的“黑马”了。像广汽埃安、哪吒汽车、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品牌,正在快速崛起,成为行业里的中坚力量。
它们不像传统车企那样依赖老路子,而是更注重智能化、用户体验和品牌塑造。比如埃安靠着性价比和爆款车型迅速占领市场;哪吒汽车则通过低价高配的策略打开局面;蔚小理更是把服务和体验做到了极致,打造出了自己的用户生态。
这些新势力不仅在销量上不断突破,也在技术和品牌上逐步站稳脚跟。它们代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方向,也预示着整个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
新势力崛起与格局变化
在这场汽车产业的大变革中,一批新兴力量成了推动行业向上走的关键力量。广汽埃安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把传统制造的底蕴和新造车的思维结合起来,很快就冲进了销量前三,以前几年的产销量可以说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哪吒汽车呢,他们主打“为人民造车”的理念,成功打开了下沉市场,走得很接地气。
而“蔚小理跑”——也就是蔚来、小鹏、理想、零跑这几家,一开始可是中国智能电动车里的高端代表,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
蔚来坚持用户运营,还搞出了换电模式,到2025年7月9日为止,已经建了3399座换电站,其中高速路上的就有1000座,平均每221公里就有一座,非常方便。他们的高端车型保值率甚至比一些进口品牌还高;
小鹏则是在全栈自研智能驾驶这条路上深耕,成了新势力里技术路线的标杆;
理想则是精准地抓住了家庭用车这个场景,靠着增程技术和产品定义能力,率先实现了盈利突破,2023年赚了117亿,2024年也有80亿;
零跑虽然低调务实,但销量却一路飙升,成了新势力中的销冠。
这些企业各有各的特点,一起构建起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创新发展的生态图谱。
不过现在情况有点变化了:
“哪吒”汽车好像也不再是当年那个“闹海”的角色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快撑不住了。
理想那边,2023到2024年的风光似乎也到头了,开始面临挑战。
至于“蔚小理跑”,现在都变成了“跑小米蔚理”,意思就是原来的小米也开始入场了,竞争格局又变了。
零跑汽车布局升级
好,我来用更口语化、轻松一点的中文,把这段内容重新整理一下:
---
零跑汽车现在主打的是10万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算是新势力里比较接地气的一个。他们最近动作也不小,不仅和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合作,对方持股20%,还跟一汽可能有进一步的合作,据说要入股10%。这说明零跑也在积极“找靠山”,想借大企业的力量做大做强。
另外,零跑还在跑步加入华为的ADS高阶智驾系统,这一步挺关键的。因为现在智能驾驶是新能源车竞争的一大亮点,如果能跟华为搭上,那对蔚小理这些老玩家来说,可能就是一次“二次革命”的机会,找到新的增长点。
---
接下来是特斯拉的故事,说白了就是“鲶鱼效应”:当年的特斯拉可真是差点就撑不下去了,尤其是Model 3的产能问题让马斯克焦头烂额,几乎到了破产边缘。但转折点来了——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以“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速度建成,简直像开了挂一样,成了中国汽车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这座工厂投资了500亿,不仅救了特斯拉,还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从此以后,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一路飙升,马斯克也凭借这一波翻身,坐上了全球首富的位置,身家达到了3000亿美元。
特斯拉的国产化带来了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带动了国内供应链的发展,95%的零部件都是国内供应商提供的,这直接推动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产业链的升级;二是通过竞争压力,逼着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特斯拉和中国市场是“互相成就”,特斯拉靠中国实现了全球化,而中国也借助特斯拉的示范作用,加速了自己的电动化进程。
---
最后是关于“宁王”的故事,也就是宁德时代的曾毓群。他现在可是全球电池界的“大佬”,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几乎是无人能敌。不过这个故事咱们后面再详细讲,先留个悬念。
---
这样是不是更像日常聊天的感觉?如果你想继续讲“宁王”的故事,我可以接着写下去。
宁德时代:电池行业的领军者
如果说电动车是新时代的“身体”,那电池就是它的“心脏”。在这场新能源汽车的革命中,宁德时代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老大,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一,被大家戏称为“宁王”。创始人曾毓群那句“赌性更坚强”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也真实地反映出中国电池行业敢于下大注、押宝技术路线的决心。
宁德时代的成功,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比如他们推出的麒麟电池、神行电池,不断刷新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还有钠离子电池、凝聚态电池等新技术储备,也让他们在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2024年,曾毓群还获得了诺贝尔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企业家,这标志着中国电池技术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现在,全球每三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这种市场占有率,甚至比当年日本那些老牌电池企业巅峰时期还要强。
7、比亚迪与王传福:全球新能源汽车之王
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可以说是这场新能源革命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从最初做电池代工,到后来自己造车;从模仿起步,到如今全面自主创新,比亚迪的转型之路,简直就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比亚迪的崛起与技术优势
2023年,比亚迪卖出了302.4万辆电动车,第一次超过了特斯拉的181万辆,成了全球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品牌。不过呢,特斯拉虽然销量没比亚迪多,但靠着在美国、中国和欧洲三个市场都吃得开,再加上品牌溢价高,当年赚的钱可比比亚迪多多了,超过1000亿人民币。
到了2024年,比亚迪的销量直接飙到427万辆,一下子跻身全球第八大的汽车制造商,也算是实现了“为中国人争口气”的那个承诺。
比亚迪能这么牛,靠的是它自己搞的全产业链布局和自主研发技术。比如他们家的刀片电池,解决了电动车电池安全的问题;e平台3.0让生产更灵活;CTB技术让车的空间利用率更高;还有易四方平台,能让四个电机独立控制,性能更强。这种从上到下的垂直整合模式,在供应链不稳定的这几年特别有优势。
而比亚迪的老板王传福,是个技术出身的领导,他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一直挺准的。早在2018年他就说,2020年会是电动车爆发的一年,结果他提前布局,正好赶上了2021到2024年的黄金增长期。
再说说华为和余承东。现在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可是越来越猛了。余承东那句“鸿蒙智行正在改写汽车行业规则”可不是吹的。华为的车BU已经从以前的零部件供应商,变成了智能汽车生态的主导者。
随着“引望”项目的推出,华为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像博世、BBA(奔驰、宝马、奥迪)和特斯拉合体一样的存在,提供从芯片、操作系统,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全套解决方案。这说明,华为不只是想做个配件商,而是要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全能选手”。
全球汽车格局重塑者
华为的ADS 4智能驾驶系统现在已经实现了在城市里的NCA(导航辅助驾驶)全覆盖,鸿蒙座舱也成了人机交互的新标杆。像问界、智界这些产品系列的成功,也说明了华为这套模式在市场上真的很受欢迎。
余承东和靳玉志带领的团队,正在尝试复制华为以前在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经验。他们希望通过技术领先和生态构建,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新标准制定者和产业链的主导者。这种“鸿蒙智行”和“华为Inside”的模式,正在改变传统汽车产业的分工结构。
9、小结:全球汽车格局的重塑者
经过十二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格局:
鸿蒙智行依托华为的技术积累,正逐渐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头羊,ADS 4和鸿蒙座舱是推动全球汽车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特斯拉作为电动化的启蒙者和智能驾驶的探索者,依然是行业里的标杆和创新源泉;比亚迪凭借规模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稳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同时也在加快向智能网联方向布局;宁德时代则是动力电池领域的绝对王者,支撑着整个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而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品牌,也一直在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
这场变革还远没到头呢。到了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能突破1650万辆,渗透率超过50%——也就是说,每卖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中国不仅满足了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需求,还通过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输出,推动着全球交通行业往低碳方向转型。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汽车产业只用了12年,就改写了已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工业格局。当《纽约时报》、路透社、彭博社等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电动车的领先地位时,世界才真正意识到:汽车行业的未来,正在东方被书写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