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里,有一个品牌可以说非常特别,它就是理想汽车。
说它特别,是因为围绕着它的声音总是那么两极分化。
一方面,它的销量节节攀升,每个月公布成绩的时候都相当亮眼,很多家庭用户开上它的车后都赞不绝口,亲切地称它为“奶爸神车”。
但另一方面,从它诞生那天起,网络上对它的批评和质疑就没停过,各种各样的标签和说法层出不穷。
这就让人挺好奇的,为什么一个在市场上卖得这么好的车企,会同时承受着这么大的争议?
它到底是靠实力赢得了市场,还是仅仅因为营销做得好?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理解,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理想汽车抱有不太友好的看法。
这事儿说起来,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价格。
理想汽车的第一款车理想ONE刚出来的时候,定价就在三十多万。
这个价格在当时直接就让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对国产车的印象还停留在亲民、性价比高的阶段,一个全新的国产品牌,上来就把价格定在了传统合资品牌甚至一些豪华品牌入门车型的区间,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家楼下新开了一家沙县小吃,结果一份蒸饺卖你五十块,你肯定会觉得老板是不是想钱想疯了。
所以,很多人甚至都没去了解过这车到底怎么样,光看价格就先入为主地给它贴上了“割韭菜”的标签,这种不满情绪的产生,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原因,和它的创始人李想的个人风格有很大关系。
李想本人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活跃,性格也很直率,敢说敢做。
他会为了维护自己的产品和理念,直接在网上和网友、媒体进行辩论,言辞有时候还相当犀利。
这种鲜明的个性,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会觉得他真实、有担当,为了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热情。
但对于不认同他观点的人来说,就会觉得他过于高调,甚至有些傲慢。
这样一来,很多关于产品本身的讨论,慢慢就演变成了针对他个人的争论,对品牌的负面印象也就随之而来了。
第三个原因,是关于它的生产模式。
理想汽车在创业初期,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而是选择了和别的车企合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工”模式。
这件事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质疑。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正经的汽车公司,怎么能没有自己的工厂呢?
这不就跟一个厨师没有自己的后厨,到处借锅做菜一样吗?
大家会担心,代工生产出来的汽车,质量能有保障吗?
技术是不是都是别人的?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从后来的市场表现来看,理想汽车通过建立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最终交付到用户手里的产品,其稳定性和品质还是得到了大多数车主的认可。
要不然,我们也很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几十万个家庭愿意用真金白银去购买它的产品,毕竟买车是大事,谁也不会拿自己的钱开玩笑。
然而,抛开这些争议不谈,如果我们客观地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理想汽车确实做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格局。
第一点,它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中国市场打开了“增程式电动车”这扇大门,并且把它变成了一个主流选择。
在理想ONE出现之前,“增程”这个技术路线在国内非常小众,几乎没什么人关注。
是理想敏锐地洞察到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大家既想体验电车带来的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和较低的日常使用成本,但又深深地被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所困扰,尤其是节假日长途出行,一想到要在高速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就头疼。
增程式汽车恰好解决了这个痛点,它本质上是一台电车,但车上带了一个小排量的发动机作为“发电机”。
在市区里,你可以用电,享受纯电的优势;跑长途的时候,万一电量不够了,发动机可以启动发电,让你没有后顾之忧,加油站可比充电桩好找多了。
理想ONE的成功,一下子让所有车企都看到了这条路的可行性。
于是我们看到,后来的问界、深蓝、零跑等众多品牌,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增程车型,而且市场反响都还不错。
这充分说明,理想当初的选择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真正切中了市场的要害,它是一位成功的市场开拓者。
第二点,理想汽车为后来所有想要冲击高端家用SUV市场的国产品牌,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市场教育的成本。
特别是在“六座SUV”这个细分领域,理想的贡献尤为突出。
在过去,大家买七座车,第三排往往空间很小,坐着不舒服,非常鸡肋。
理想通过推出大六座的布局,第二排是两个独立的舒适座椅,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有体面的乘坐空间,这个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
它把“家”的概念深度融入到车里,比如车内的大屏幕可以让孩子看动画片,车载冰箱可以在旅途中提供冷饮,这些看似简单的配置,却精准地对应了全家出行的各种场景。
它成功地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息:一辆好的家用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应该是一个“移动的家”。
因为理想成功地培育了这个市场,让消费者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车型,所以后来者,比如问界M9、小鹏X9等车型再进入这个市场时,就变得容易了很多,消费者已经理解了这种产品的价值所在。
当然,市场永远在变化,没有谁能一直躺在功劳簿上。
如今的增程车市场,早已不是理想一家独大的局面,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
面对这种局面,理想也必须向前走,开始向纯电动领域发起新的挑战。
这条路显然更不好走,从它推出的第一款纯电车理想MEGA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那款车因为独特的外形设计,一上市就遭遇了巨大的舆论风波,但即便在这样的压力下,它依然凭借其在产品力上的独到之处,稳住了阵脚,每个月都能有相对稳定的销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理想品牌已经积累起了一批忠实的用户群体。
接下来,纯电SUV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像蔚来旗下的乐道品牌等新对手已经蓄势待发。
理想的纯电之路刚刚开始就遇到了强有力的阻击,未来能否再次成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的产品定义和定价策略。
如果它能再次拿出当年开拓增程市场时的那种魄力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那么未来的汽车市场,无疑会更加精彩。
全部评论 (0)